[实用新型]车辆后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3148610.5 | 申请日: | 202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89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雪;谢燕坤;汤汉龙;关黎鹏;陈云虎;张桂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26 | 分类号: | B62K25/26 |
代理公司: | 金华市悦诚君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412 | 代理人: | 余威 |
地址: |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武***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车辆后叉结构。包括第一后叉,其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后叉一端连接有第一球面副;第二后叉,其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后叉配置于所述第一后叉一侧,并在与所述第一球面副端位置相对应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球面副;以及中轴,所述中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后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后叉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以使所述第一后叉与所述第二后叉之间形成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与车架之间采用球面形式的活动连接,结合中间轴的连接,以在受到路面激励的时候会自动调整一定角度,后轮亦可偏转相应角度,提高轮胎与不平路面的贴合度,提高稳定性,使操作者在越野路面上更好掌控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后叉技术领域,尤其是车辆后叉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后叉结构通常为整体式,其仅有一个旋转自由度,只能被动的接收路面反馈。
如申请人在先公开的专利文献CN216185782U,该公开文献的图3中较为清楚了表示了现有常见的后叉结构,即后叉为整体式,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左部位、中间件及右部位,该种结构仅能够与后轮一起根据转动连接点上下动作。
该种结构的后叉配合减震件可满足于一般车型,但对于越野车型,如何进一步的提升操控性是设计者时刻想要攻克的难点,由此,申请人做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车辆后叉结构,在受到路面激励的时候会自动调整一定角度,提高稳定性,使操作者在越野路面上更好掌控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车辆后叉结构,包括
第一后叉,其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后叉一端连接有第一球面副;
第二后叉,其包括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后叉配置于所述第一后叉一侧,并在与所述第一球面副端位置相对应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球面副;
以及
中轴,所述中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后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后叉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以使所述第一后叉与所述第二后叉之间形成连接关系。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叉与车辆车轮相连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后叉与车辆车轮相连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后叉及所述第二后叉通过对应的安装孔与车辆车轮相连,当车辆车轮受力需偏转一定角度时,所述第一后叉及所述第二后叉通过前端的球面副以及与中轴的连接配合关系随车辆后轮扭转相应角度。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均为长槽孔。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叉通过所述第一球面副连接于车辆一侧的车架上;所述第二后叉通过所述第二球面副连接于车辆另一侧的车架上。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叉及所述第二后叉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叉的长度范围为0.5-1.5m;所述第一后叉的壁厚范围为0.5mm-2cm;所述第二后叉的长度范围为0.5-1.5m;所述第二后叉的壁厚范围为0.5mm-2cm。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中轴上转动配置有连接附件,所述连接附件与减震单元相连和/或通过若干连接件与安装于车辆车架上的连接轴相连。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中轴上配置有定位附件,所述定位附件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一后叉内侧壁上,另一端抵靠于所述第二后叉内侧壁上;
所述中轴包括定位头部及螺纹部,所述定位头部的内侧壁抵靠于所述第一后叉外侧壁上,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二后叉后与一螺帽螺纹连接并在锁紧时与所述定位附件相配合以限位所述第一后叉与所述第二后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1486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通孔大载荷输电铜排
- 下一篇:一种带拉带清洁功能的手机屏幕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