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罩边梁外板总成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958934.9 | 申请日: | 2022-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36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 发明(设计)人: | 孙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袁圣菲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轮罩边梁外板 总成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罩边梁外板总成及车辆,包括外板本体以及外板支撑板,外板本体分别连接边梁的外壁与A柱加强板,外板本体的中部向外侧凸起形成内凹腔,外板本体上设有开口朝向A柱加强板设置的侧开口;外板支撑板设置于内凹腔内,外板支撑板的外端与内凹腔的内壁相连、内端与边梁的外壁相连,外板支撑板的外端边缘围设于侧开口的外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罩边梁外板总成,设置在外板本体内侧的内凹腔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外板支撑板设置在内凹腔内,能够对外板本体形成立体支撑结构,增强了外板本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外板本体抵抗变形的能力,上述结构在缓冲吸能的同时,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强度,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罩边梁外板安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轮罩边梁外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在行车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当车体发生碰撞时,轮罩边梁外板与侧围(A柱区域)对车内乘客能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上述结构的设计在考虑碰撞时缓冲吸能效果的同时,还需考虑碰撞时车身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
传统设计中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一般通过提高轮罩边梁与A柱连接部位刚度及强度的方式来增强车身的安全性,但过度的刚性连接会使碰撞瞬间的能量急剧传递至驾驶室,造成瞬间加速度过大的问题,容易造成乘客颈椎错位等重大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罩边梁外板总成及车辆,能够在增强车体结构抵抗变形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结构的缓冲吸能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轮罩边梁外板总成,包括:
外板本体,分别连接边梁的外壁与A柱加强板,外板本体的中部向外侧凸起并在内侧形成内凹腔,外板本体上设有开口朝向A柱加强板设置的侧开口;
外板支撑板,设置于内凹腔内,外板支撑板的外端与内凹腔的内壁相连、内端与边梁的外壁相连,外板支撑板的外端边缘围设于侧开口的外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板本体的上下边缘分别与边梁后段的外壁相连,在车身X向上,外板本体与A柱加强板围合成位于侧开口外周的框架加强结构,框架加强结构为梯形。
一些实施例中,外板本体具有位于侧开口上方的上支腿以及位于侧开口下方的下支腿,上支腿和下支腿分别与A柱加强板相连,上支腿的外伸端具有连接于A柱加强板上的上贴合部;下支腿的外伸端具有连接于A柱加强板上的下贴合部。
一些实施例中,上贴合部包括连接于A柱加强板前侧壁上的第一贴合部以及连接于A柱加强板外壁上的第二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位于上支腿的上部、且第一贴合部与第二贴合部一体成型;
下贴合部包括连接于A柱加强板前侧壁上的第三贴合部以及连接于A柱加强板外壁上的第四贴合部,第三贴合部位于下支腿的下部、且第三贴合部与第四贴合部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板支撑板的外端边缘向侧开口的外周弯折、并形成贴合于内凹腔内壁上的第一连接部,外板支撑板的内端边缘向侧开口的轴心侧弯折、并形成连接于边梁后段外壁上的第二连接部。
一些实施例中,侧开口为多边形开口,外板支撑板沿侧开口的外周边缘弯折成型、且沿车身Y向延伸;在车身X向上,外板支撑板与A柱加强板围合成多边形加强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分隔槽,分隔槽的开口朝向背离外板支撑板的一侧,分隔槽位于多边形加强结构的角点处。
一些实施例中,外板支撑板靠近A柱加强板的一侧具有上边缘及下边缘,上边缘位于侧开口上部,下边缘位于侧开口下部,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上弯折、并形成连接于A柱加强板的前侧壁上的第三连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589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