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有效
申请号: | 202222877489.3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36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魏跃恩;杨海鹏;宋晓彬;崔秀红;李清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L53/302;B60L53/6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6088 | 代理人: | 罗小亮 |
地址: | 06509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升降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 ||
1.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正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由控制器和显示屏共同组成的控制模组(3)和人体接近传感器(4),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正表面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的内壁通过电线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槽口内壁的一侧铰接有用于密封槽口的密封板(2),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由半导体制冷器(11)和散热片(19)共同组成且为充电桩本体(1)进行散热的散热机构;
所述半导体制冷器(1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由两个电动滑轨(10)、两个液压缸(14)、位于半导体制冷器(11)下方的电机(17)和丝杆(18)共同组成的升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马达(5),所述马达(5)的输出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有摄像头(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警示灯(9),所述控制模组(3)、马达(5)、摄像头(6)、警示灯(9)和电动滑轨(10)之间均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背面形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片(19)均匀设置在所述散热腔的内壁,所述半导体制冷器(11)的制冷端穿过散热腔的表面与散热片(19)的一侧相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器(11)的制热端开设有若干个用于散热的散热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器(11)的两侧均与连接架(12)的内壁相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滑轨(10)的输出端与连接架(12)的表面相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的底部与固定架(13)的内壁相固定连接,所述电机(17)的输出端与丝杆(18)的一端相固定连接,所述丝杆(18)的表面与连接架(12)的表面相固定连接,且丝杆(18)的两端均贯穿过连接架(12)的表面,所述液压缸(14)的输出端与连接架(12)的底部相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电动滑轨(10)分别设置在连接架(12)表面的相对面,两个所述液压缸(14)分别设置在连接架(12)底部的相对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升降机构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座(15)和埋设于地下的L形地脚螺栓(16);
所述底座(15)的顶部与固定架(13)的底部、液压缸(14)的底部均相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5)顶部的两侧开设有若干个用于螺纹连接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壁开设有若干个用于螺纹连接的内螺纹,所述底座(15)的顶部通过螺纹槽与L形地脚螺栓(16)竖直段的一端相螺纹连接,所述L形地脚螺栓(16)的水平段与L形地脚螺栓(16)的部分竖直段均埋设于地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可升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用于保护充电桩本体(1)的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支撑架(7)和主体呈倾斜状的防护壳(8);
所述支撑架(7)的表面与所述充电桩本体(1)的背面相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7)的顶部与防护壳(8)的内壁相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87748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