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膜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96512.9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01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梁藨;孙惠伟;徐玉权;李冠杰;李敏;蒋利苏;吕春斌;任辉;张伟;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昆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43/18 | 分类号: | B65B43/18;H01M10/04;H01M50/107 |
代理公司: | 昆明盛鼎宏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3 | 代理人: | 马汶绢 |
地址: | 650000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转运装置,包括转动件、旋转分气装置、驱动装置和用于承接膜片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上具有让膜片沿转动件转动方向退出的缺口,转动件上安装有吸附部,在支承装置上具有便于吸附部旋转通过的间隙,吸附部上开设有第二负压通道,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一负压通道,第一负压通道与第二负压通道连接,旋转分气装置上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与负压设备连接,当吸附部吸膜时,吸附部通过间隙并与膜片接触,且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弧形槽连通,当吸附部不吸膜时,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弧形槽不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膜片间歇性连续转运,且在转动件的旋转过程中实现了膜片的吸附、转动和脱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片的转运,特别是一种膜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外包装中,柱状壳体的使用率较高,而为了保护柱状壳体,通常在柱状壳体的外面套上一层保护膜,比如电池的生产包装。
而随着新能源的普及,电池的使用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几年电池的使用量呈现倍增状态,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的生产又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主,而特斯拉和宁德时代主要生产的是柱状电池,因此柱状电池的生产则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而在柱状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在电池的外表面套上一层绝缘膜,该绝缘膜通常采用PVC材质制成,而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电池的套膜则需要自动化的生产才能保证电池的生产效率。
经过发明人的长期研究,研发了一套自动化的电池套膜装置,将膜分解成膜输送、膜剪切、膜一次转移、膜二次转移、膜张开和套膜步骤,针对膜的转移,发明人研发了一套膜转运装置,可以实现膜的间歇性连续转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膜转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膜转运装置,包括转动件、旋转分气装置、驱动转动件转动的驱动装置和用于承接膜片的支承装置,支承装置上具有让膜片沿转动件转动方向退出的缺口,转动件上安装有吸附部,在支承装置上具有便于吸附部旋转通过的间隙,吸附部上开设有第二负压通道,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一负压通道,第一负压通道与第二负压通道连接,旋转分气装置上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与负压设备连接,当吸附部吸膜时,吸附部通过间隙并与膜片接触,且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弧形槽连通,当吸附部不吸膜时,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弧形槽不连通。
可选的,支承装置包括膜导料机构、承料机构,膜导料机构、承料机构均安装在基板上,膜导料机构将膜片输送至承料机构上,承料机构包括卡料板和承料块,卡料板位于膜导料机构下方,且卡料板的顶部与膜导料机构的底部形成第一间隙,卡料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卡料槽,承料块位于卡料板下方,且承料块与卡料块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在承料块顶部的前端面上开设有承料缺口,膜片的顶部位于膜导料机构的底部,膜片的中部卡在卡料槽内,膜片的底部通过承料缺口支撑。
可选的,膜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结构和膜下料机构,导料结构的前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槽,导料结构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槽,基板上通过羊角叉安装有可转动的被动辊,被动辊位于导料结构前侧,基板上还安装有主动辊,主动辊由安装在基板上驱动电机驱动,且主动辊位于导料结构后侧,部分被动辊位于第一通槽内,部分主动辊位于第二通槽内,且被动辊与主动辊之间的间隙小于位于导料结构内的膜片的厚度。
可选的,导料结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扣合,且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形成导料通道,第一通槽开设在第一夹板上,第二通槽开设在第二夹板上。
可选的,转动件上轴向开设有安装槽,第一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安装槽的槽壁上,吸附部上具有安装部,安装部可拆卸安装在安装槽内,且第二负压通道的出气孔位于安装部上。
可选的,吸附部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吸附臂,吸附臂安装在安装部上,且吸附臂呈上下间隔分布,第二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吸附臂的迎风面上,当转动件转动后,吸附臂的上臂旋转通过第一间隙并与膜片的上端部吸附,吸附臂的下臂旋转通过第二间隙并与膜片的下端部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昆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昆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965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