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718201.1 | 申请日: | 2022-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388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 发明(设计)人: | 曹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新三能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4/224 | 分类号: | H01G4/224;H01G2/14;H01G4/015 |
| 代理公司: | 南通锦惠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4 | 代理人: | 钱靓 |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效果 dc link 电容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包括电容芯,所述电容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化薄膜,所述金属化薄膜的表面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层,所述加固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二环氧树脂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外壳。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市面上大多数的DC‑Link电容器不具有高效的耐高温性能,使DC‑Link电容器在高温环境使用时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且不具有自愈功能,使DC‑Link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影响了DC‑Link电容器正常使用的问题,达到了高效耐高温性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
背景技术
我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中的九个目标其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要形成规模,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要达到年产200万辆的规模到2020年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的规模,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国内外整车厂纷纷投资任务物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需要用到DC-Link电容器,但现有市面上大多数的DC-Link电容器不具有高效的耐高温性能,使DC-Link电容器在高温环境使用时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且不具有自愈功能,使DC-Link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影响了DC-Link电容器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具备高效耐高温性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市面上大多数的DC-Link电容器不具有高效的耐高温性能,使DC-Link电容器在高温环境使用时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且不具有自愈功能,使DC-Link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影响了DC-Link电容器正常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包括电容芯,所述电容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化薄膜,所述金属化薄膜的表面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一环氧树脂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层,所述加固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环氧树脂层,所述第二环氧树脂层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容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材质为PPS工程塑料材质,所述外壳与电容芯配合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填充层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层,所述填充层与电容芯配合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层,所述绝缘层与电容芯配合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加固层的材质为聚氨酯层,所述加固层与电容芯配合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容芯、金属化薄膜、填充层、绝缘层、第一环氧树脂层、加固层、第二环氧树脂层、外壳和电容头配合使用,使用时,电容芯通过金属化薄膜进行保护,使电容芯可在高温区实现自愈功能且失效模式为开路,通过外壳的设置,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刚性,且提升了抗冲击的能力,采用双组份高温环氧树脂浇筑,满足产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使用的要求,通过绝缘层的设置,能够对电容芯外泄的电流进行隔绝,防止影响电容芯正常使用,解决了现有市面上大多数的DC-Link电容器不具有高效的耐高温性能,使DC-Link电容器在高温环境使用时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且不具有自愈功能,使DC-Link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影响了DC-Link电容器正常使用的问题,该耐高温效果好的车用DC-Link电容器,具备高效耐高温性能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外壳的设置,能够使其具有足够的刚性,且提升了抗冲击的能力。
3、本实用新型通过填充层的设置,能够对电容芯进行保护和包裹,提高了电容芯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新三能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新三能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7182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