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吸附增强为核心的废水多污染物协同去除调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13852.6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62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强;荆世超;张为国;李杰;范俊;梁英;徐根华;李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28;C02F1/78;C02F1/72;C02F1/52;C02F1/42;C02F1/463;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思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548 | 代理人: | 陈常美 |
地址: | 2100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增强 核心 废水 污染物 协同 去除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吸附增强为核心的废水多污染物协同去除调控方法,首先将生化处理后的废水流经臭氧预氧化系统,出水流入混凝沉淀系统,之后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将处理后的出水流入树脂吸附系统进行吸附处理;对使用过的树脂进行再生处理,并收集脱附液;收集的脱附液流入臭氧催化氧化系统,进行脱附液强化处置,出水流入电絮凝系统;处理后的出水进行回流。本发明通过树脂吸附增强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处理效果,并通过臭氧氧化处理增强树脂吸附效果,降低能耗,提高有机物深度去除能力,能够实现树脂再生液的自循环,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反应时间,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吸附增强为核心的废水多污染物协同去除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石化焦化等废水中含有苯系物、酯类、酚类、醛类、酮类、醇类、腈类、胺类、烷烃、多环芳烃、有机酸等多种有毒、难降解的有机物,属于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目前国内以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处理技术在该类废水尾水深度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废水的后续处理受到前端工艺影响较大,处理的难度和针对性要求较高。工业废水生化处理后的尾水难以直接达标、难以深度净化,直接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法的处理成本高,传统的直接臭氧氧化/催化氧化处理方式常因为深度处理中污染物初始浓度较低,导致臭氧以及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与有机物分子接触时间短,接触不充分,导致臭氧利用率低,并需要大量吸收液对过量的臭氧进行单独吸收处理,造成臭氧无效损耗,增加处理成本。工业废水生化处理后的尾水,水质波动大,难深度净化,直接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的处理成本高,而树脂吸附技术面临进水负荷调控难、脱附液处置难等问题。
混凝沉淀法是我国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深度处理方法之一,但受复杂水质及尾水低浓度的影响对有机物去除效率受限。臭氧氧化被报道在尾水中可以增强混凝效率,在实际应用混凝沉淀法与臭氧催化氧化的耦合技术比较常见,中国专利CN207391147U公开了一种基于臭氧催化氧化及混凝沉淀法的废水处理系统,该方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仅为臭氧催化氧化与混凝沉淀法的简单叠加,未见对有机物的协同去除作用,并且在成本上不具备明显优势。中国专利CN105800758A公开了一种提升有机物去除效率的臭氧混凝互促增效方法,在同一体系中同时实现氧化和混凝作用,这种方法需要额外在pH=3条件下进行氧化操作,过程复杂,且主要适用于低浓度生化尾水/饮用水的深度处理。
吸附树脂在深度处理工业废水尾水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废水中苯类或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多类有机物均具有很好的吸附、回收净化作用。吸附树脂用于高深度处理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在从化工生产废水中高效吸附并回收酚类、胺类、有机酸类、硝基物、卤代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与以往的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氧化铝等)相比,吸附树脂的性能突出,吸附量大,容易洗脱,有一定的选择性,强度好,可以重复使用。但是针对复杂的废水种类,如生化尾水,单一的树脂吸附技术处理深度有限,且脱附液需单独处理,多利用蒸馏、蒸发结晶等方式,再生液循环处理流程复杂,成本较高,树脂吸附技术的应用面临进水负荷调控难、脱附液处置难等问题。中国专利CN108147591B公开了一种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碱性树脂脱附液的方法,实现高浓度碱性树脂脱附液经过臭氧氧化催化处理后的可生化性提高,但需要在进入生化之前反复调节pH至中性,大量消耗药剂,且处理单元仅为树脂吸附,处理水质种类与处理深度有限,臭氧气体并未充分利用,且仍需单独进行安全性吸收。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南京华创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138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