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708591.9 | 申请日: | 2022-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83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亿军;李孟浩;陈昌乾;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科固废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G01V3/12;G01S17/89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王杰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行 固废填埋场 防渗 系统 渗漏 外部 污染区 探测 方法 | ||
1.一种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固废填埋场内部布置内部电极井;
S2在固废填埋场外部布置外部电极井;
S3通过无人机搭载磁场测量装置采集固废填埋场上方磁场数据;
S4在所述内部电极井和所述外部电极井内布置电极;
S5固废填埋场边界绝缘处理;
S6将每一所述外部电极井依次与各所述内部电极井连接,接通电流发射机,使得所述内部电极井与所述外部电极井构成第一闭合回路,通过无人机搭载磁场测量装置采集所述第一闭合回路上方磁场数据,并与所述步骤S3中所采集的磁场数据对比,以获取从固废填埋场内部到外部的渗漏路径;
S7将各所述外部电极井依次连接,接通电流发射机,使得所述外部电极井构成第二闭合回路,通过无人机搭载磁场测量装置采集所述第二闭合回路上方磁场数据,并与所述步骤S3中所采集的磁场数据对比,以获取固废填埋场外部的渗漏路径;
S8渗漏路径的校核;
其中,在所述内部电极井和所述外部电极井内均有固废填埋场渗沥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中渗漏路径的校核包括:
首先根据所述步骤S6和所述步骤S7所获取的渗漏路径判定固废堆填场内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固废堆填场外污染区域,在固废堆填场外污染区域边界处布置核实勘察孔;
然后在固废堆填场内防渗系统渗漏点投放不同类型示踪剂;
再取所述核实勘察孔水样进行检测,并分析示踪剂种类,以校核固废填埋场内防渗系统渗漏点和固废堆填场外污染区域,并确定不同渗漏点的渗漏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在固废填埋场内部布置内部电极井的方法为:在固废填埋场内部间隔布置勘察孔,将有积水的勘察孔作为内部电极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在固废填埋场外部布置外部电极井的方法为:
第一步,寻找并标记固废填埋场外部污染物渗出点并在渗出点位置设置集水井,将集水井作为第一外部电极井;
第二步,对集水井和固废填埋场外部的监测井取水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固废填埋场渗沥液污染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固废填埋场的污染物特征指标及浓度;
第三步,在固废填埋场外围布置勘察线并间隔钻探勘察孔,对勘察孔取水样进行检测,并与固废填埋场的污染物特征指标及浓度进行对比,确定有污染物的勘察孔;
第四步,在有污染物的勘察孔与临近无污染物的勘察孔中间钻探第一中间勘察孔,对第一中间勘察孔取水样检测并与固废填埋场的污染物特征指标及浓度进行对比,确定有污染物的第一中间勘察孔;
第五步,继续在有污染物的第一中间勘察孔与临近无污染物的勘察孔中间钻探第二中间勘察孔,对第二中间勘察孔取水样检测并与固废填埋场的污染物特征指标及浓度进行对比,确定有污染物的第二中间勘察孔;
第六步,重复第四步和第五步2-3次,初步确定污染边界点;
第七步,将有污染物的勘察孔作为第二外部电极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每一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井依次与固废填埋场外部的各监测井、及各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井连接,接通电流发射机,使得固废填埋场外部的第一外部电极井、第二外部电极井和监测井构成第二闭合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中,所述集水井的深度大于1m,所述集水井的直径不小于0.1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已运行固废填埋场防渗系统渗漏点及外部污染区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步中,根据固废填埋场内部及外部地下水位及水流方向,在地下水下游方向布置勘察线并间隔钻探勘察孔,且勘察孔的孔深为水位线1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科固废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科固废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70859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