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94713.3 | 申请日: | 202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0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杰;陈加核;吴航;彭基敏;刘书;王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21F11/00;E21F17/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监控 自动 平台 钢筋 砼植筋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与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壁连接的平台;平台与既有隧道结构连接一侧的钢筋均以植筋形式设置在侧壁的植筋孔道内;钢筋位于相应植筋孔道部分的侧面均设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应力监测片;植筋孔道的内腔均与注胶管连通;注胶管的另一端均与注胶装置连接;注胶装置与控制中心连接,根据控制中心发出的指令通过注胶管对植筋孔道注入植筋胶;控制中心与应力监测片均连接,接收应力监测片采集到的相应的钢筋的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工作。施工时,先施工所有植筋孔道,预埋注胶管;然后注入植筋胶,并插入钢筋;再浇筑平台;最后建立控制中心。本发明的应用彻底规避植筋锚固失效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台钢筋砼植筋加固和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既有轨道交通的改造工程层出不穷。当需要在既有运营区间隧道内增设疏散平台时,由于先期未考虑任何预留措施,为实现新旧混凝土结构的连接,通常采取植筋的方式。
目前,植筋通常的做法是在旧的结构上钻孔,注入高强植筋胶,再插入钢筋或型材,胶固化后将钢筋与基材粘接为一体形成新老结构的有效连接。该方法虽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锚固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外界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加上植筋胶材料的老化,其粘接效果逐渐消失,且这种失效过程缓慢发生且不可逆转。
常规的植筋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年,而地铁隧道为百年工程。为满足地铁隧道的使用要求,需定期进入隧道内对植筋部位进行加固,给隧道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植筋粘接失效导致的结构破坏往往没有预兆,现有植筋方法无法及时发现粘接失效的风险,给结构的长久使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区间疏散平台作为隧道的逃生平台,对地铁运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地铁运营的情况下,消除因植筋锚固失效而导致的不良影响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现的目的是彻底规避植筋锚固失效的风险,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能够被应用在各种悬臂式的平台结构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包括平台;所述平台与既有隧道结构的内壁连接;所述平台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连接一侧向外延伸的每一钢筋均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内。
其中,每一所述钢筋位于相应所述植筋孔道部分的侧面均设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应力监测片;
每一所述植筋孔道的内腔均与注胶管连通;
每一所述注胶管的另一端均与注胶装置连接;
所述注胶装置与控制中心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中心发出的指令通过每一所述注胶管对每一所述植筋孔道注入植筋胶;
所述控制中心与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均连接,接收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采集到的相应的所述钢筋的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工作;
当任一所述应力监测片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小于设定的锚固临界压力值时,所述控制中心向所述注胶装置发出指令,通过相应的所述注胶管向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注入所述植筋胶,直至相应的所述应力监测片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恢复安全压力值。
优选的,所述平台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连接一侧包括上下两排植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内的所述钢筋;
其中,每一标高较高的所述钢筋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和所述注胶管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的上方;
每一标高较低的所述钢筋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和所述注胶管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947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