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94713.3 | 申请日: | 202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0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中杰;陈加核;吴航;彭基敏;刘书;王浩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21F11/00;E21F17/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监控 自动 平台 钢筋 砼植筋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包括平台(8);所述平台(8)与既有隧道结构(9)的内壁连接;所述平台(8)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连接一侧向外延伸的每一钢筋(4)均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钢筋(4)位于相应所述植筋孔道(1)部分的侧面均设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应力监测片(5);
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内腔均与注胶管(2)连通;
每一所述注胶管(2)的另一端均与注胶装置(7)连接;
所述注胶装置(7)与控制中心(6)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中心(6)发出的指令通过每一所述注胶管(2)对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注入植筋胶(3);
所述控制中心(6)与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均连接,接收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7)工作;
当任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小于设定的锚固临界压力值时,所述控制中心(6)向所述注胶装置(7)发出指令,通过相应的所述注胶管(2)向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注入所述植筋胶(3),直至相应的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恢复安全压力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8)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连接一侧包括上下两排植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的所述钢筋(4);
其中,每一标高较高的所述钢筋(4)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5)和所述注胶管(2)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上方;
每一标高较低的所述钢筋(4)的多个所述应力监测片(5)和所述注胶管(2)均设置在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直径D大于相应的所述钢筋(4)的直径d 4毫米至5毫米;
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的深度H大于相应的所述钢筋(4)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的深度h 4毫米至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的内壁施工所有所述植筋孔道(1),并在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均预埋所述注胶管(2);
步骤2、在每一所述植筋孔道(1)内均注入所述植筋胶(3),并插入相应的所述钢筋(4);
步骤3、浇筑所述平台(8);
步骤4、建立所述控制中心(6),通过控制中心(6)接收所有所述应力监测片(5)采集到的所述应力数据,并控制注胶装置(7)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在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凿出所有圆形的所述植筋孔道(1);
步骤1.2、在凿出的所有所述植筋孔道(1)内均预埋所述注胶管(2);每一所述注胶管(2)的一端均位于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内,另一端均位于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以及所述平台(8)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通过预埋的每一所述注胶管(2)向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内注入所述植筋胶(3);
步骤2.2、在所述植筋胶(3)凝固前,在每一所述钢筋(4)设置相应的所述应力监测片(5),并迅速插入相应的所述植筋孔道(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应力监测片(5)的表面均进行保护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监控及自动注胶的平台钢筋砼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浇筑所述平台(8),所述平台(8)与所述既有隧道结构(9)之间通过
以植筋形式设置在所述侧壁的植筋孔道(1)内的钢筋(4)筋形成有效连接,
同时混凝土施工缝间施作防水措施(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9471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