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及牵引动程优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71300.3 | 申请日: | 202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97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璞;赵振华;王树国;李伟;杨东升;司道林;葛晶;王猛;钱坤;杨亮;高原;王钟苑;严佳;刘高岩;马俊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7/00 | 分类号: | E01B7/00;E01B7/02;E01B7/14;E01B7/22;E01B7/26;G06F30/23;G06F111/0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巨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3 | 代理人: | 赵洋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道岔 转辙器 结构 牵引 优化 方法 | ||
1.一种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基本轨(1)、曲基本轨(2)、直尖轨(3)、曲尖轨(4)、若干第一扣件系统(5)、若干第二扣件系统(6)和若干第三扣件系统(7),所述直基本轨(1)和所述直尖轨(3)走向相同,所述曲基本轨(2)和曲尖轨(4)走向相同,所述直基本轨(1)与所述区基本轨非平行,所述第一扣件系统(5)由所述直尖轨(3)尖端至所述直尖轨(3)的固定端以及所述曲尖轨(4)尖端至所述曲尖轨(4)固定端,所述第一扣件系统(5)扣压所述直基本轨(1)和所述区基本轨,所述第二扣件系统(6)设置于所述直尖轨(3)固定端至所述直尖轨(3)跟端以及所述曲尖轨(4)固定端至所述曲尖轨(4)跟端,所述第二扣件系统(6)扣压所述直基本轨(1)、所述曲基本轨(2)、所述直尖轨(3)和所述曲尖轨(4),所述第三扣件系统(7)设置于所述直尖轨(3)跟端至所述直尖轨(3)尖端反向以及曲尖轨(4)跟端至所述曲尖轨(4)尖端反向;
最接近所述直尖轨(3)固定端和所述曲尖轨(4)固定端的一对所述第二扣件系统(6)的非工作边侧不足空间小于铁座焊筋的不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件系统(6)包括第二扣件系统基板(61)、第二扣件系统第一铁座(62)、第二扣件系统第二铁座(63)、第二扣件系统第三铁座(64)和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和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一铁座(62)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基板(61)顶面上,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二铁座(63)和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三铁座(64)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顶面,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一铁座(62)和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侧边扣压基本轨,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二铁座(63)和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三铁座(64)扣压尖轨,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扣压所述基本轨的侧面为阶梯面,所述阶梯面沿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的与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一铁座(62)的相对侧边由上至下向内设置,所述第二扣件系统台板(65)的与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一铁座(62)的相对侧边为直线边,所述第二扣件系统第二铁座(63)外侧面为由上至下向内倾斜的斜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件系统(5)包括第一扣件系统基板(51)、第一扣件系统铁座(52)和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和所述第一扣件系统(5)第一铁座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基板(51)顶面上,所述第一扣件系统铁座(52)和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侧边扣压基本轨,尖轨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顶面上,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扣压所述基本轨的侧面为阶梯面,所述阶梯面沿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的与所述第一扣件系统铁座(52)的相对侧边由上至下向内设置,所述第一扣件系统台板(53)的与所述第一扣件系统铁座(52)的相对侧边设置有压舌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扣件系统(7)包括第三扣件系统基板(71)、第三扣件系统第一铁座(72)、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3)、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4)和第三扣件系统第四铁座(75),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一铁座(72)、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3)、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4)和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四铁座(75)均设置于所述第三扣件系统基板(71)顶面,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一铁座(72)和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3)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二铁座(74)和所述第三扣件系统第四铁座(75)相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7130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叠置误差的校正方法及半导体元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皮肤创面修复的中药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