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面源污染治理的湖滨带植物配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64039.4 | 申请日: | 2022-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9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江波;白凤朋;闫峰陵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G06F30/2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湖北中礼和律师事务所 42297 | 代理人: | 温珊姗 |
地址: | 43005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污染 治理 湖滨 植物 配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面源污染治理的湖滨带植物配置方法,包括:步骤1,目标湖泊纳污能力计算;步骤2,面源污染负荷计算;步骤3,确定达到主要污染物水质目标的面源污染应削减污染物量及应削减比例;步骤4,确定湖滨带植物种类组成及配置方案;步骤5,植物组成及配置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发明通过对湖滨带植物组成和配置进行优化,能减少进入目标湖泊的面源污染物;通过对湖滨带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进行选择,能从水环境质量角度提升湖滨带植被修复技术的目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不同湖滨带植物组成和配置方案下的水样进行采集和检测,并及时调整组成和配置方案,能确保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性,节省面源污染处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的交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面源污染治理的湖滨带植物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水域生态系统氮、磷、COD、氨氮含量急剧增加,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水体功能退化。湖滨带是连接湖泊及其周边陆地环境的生态交错区,具有拦截陆域污染物、改善水质的重要功能。当前,关于湖滨带植被组成及配置对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如何基于水质保护目标确定水域纳污能力,并通过湖滨带植被优化配置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是湖滨带植被修复效果和修复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制约性因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面向面源污染治理的湖滨带植物配置方法,该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植被组成及配置,保障湖泊水质达到规划目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面向面源污染治理的湖滨带植物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目标湖泊纳污能力计算;
步骤2,面源污染负荷计算;
步骤3,根据步骤1确定的目标湖泊纳污能力和步骤2确定的面源污染负荷,确定达到主要污染物水质目标的面源污染应削减污染物量以及面源污染物应削减比例;所述面源污染应削减污染物量=面源污染负荷-纳污能力,所述面源污染物应削减比例=面源污染应削减污染物量/面源污染负荷×100%;
步骤4,确定湖滨带植物种类组成及配置方案,包括:
4.1筛选具水质净化能力的湿生和挺水植物;
4.2设置不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不同种植密度;
4.3在目标湖泊湖滨带布置样带,样带条数=a×b,a的含义为植物种类组成数,b的含义为设置的种植密度数量;对各植物种类组成,分别按不同种植密度种植于不同样带;
4.4获取各样带的水质净化率;
4.5以植物种类组成和种植密度为自变量,以水质净化率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建立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4.6基于子步骤4.5建立的函数关系,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种植密度对水质净化率的影响,当水质净化率高于面源污染物应削减比例,所对应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种植密度为确定的配置方案;
步骤5,湖滨带植物种类组成及配置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包括:
将子步骤4.6确定的配置方案应用于目标湖泊,在目标湖泊布置采样点,采集水样并分析是否达到目标湖泊主要污染物水质目标;当达到,则将配置方案在目标湖泊推广应用;当未达到,则继续优化配置方案,直至达到。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目标湖泊纳污能力计算,包括:
1.1确定目标湖泊主要污染物水质目标;
1.2确定目标湖泊纳污能力计算的数学模型;
1.3根据各数学模型需要,调查收集基本资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未经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64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