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动态配气装置比对评价方法及评价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22533.4 | 申请日: | 2022-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6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潘一廷;张国城;赵红达;胡博;滕姜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王山 |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动态 装置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气体动态配气装置比对评价方法及装置,包括设定稀释倍数,向待测的气体稀释装置中通入零气和标准气体,充分稀释后通入预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中,获取待测的气体稀释装置稀释后的实际稀释浓度值,获取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向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内通入零气和标准气体,获取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评价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的稀释效果。本发明通过比对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和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评价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的稀释效果,解决了气体吸附性问题,为低浓度、高吸附性气体使用稀释装置提供了评价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标准物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动态配气装置比对评价方法及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吸附性较大或者腐蚀性较强的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气体组分,瓶装的标准气体难以保证其量值稳定性,尤其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气体,很多没有低浓度的瓶装标准标准物质,此时通常需要用动态配气法得到低浓度的标准气体。这种方法使已知高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按按照恒定比例(稀释倍数)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内混合,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低浓度的标准气体,根据两股气流的流量比可计算出稀释倍数,然后根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标准气的浓度。动态配气法不但能够提供大量的标准气体,而且可通过调节原料气和稀释气的流量比获得所需浓度的标准气,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配制低浓度、具有反应活性的标准气体。
目前,对于动态配气仪稀释性能的评价已经有不少研究,但是基本是针对常规浓度、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稀释效果的评价,对于不稳定性的气体组分,如吸附性高的气体,其在稀释过程中极易吸附在容器或管道内壁,从而使得发生的标准气体的量值发生偏移。对于低浓度组分如环境空气中的卤代烃、氨类,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低浓度气体标准物质,其低浓度标气主要依赖于动态气体稀释装置,如果配气过程存在吸附现象,就会让稀释出来的的标准气体的量值发生较大误差。因此,急需搭建针对用于低浓度、高吸附性气体稀释效果的评价装置,以满足该类设备的量值溯源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动态配气装置比对评价方法及评价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动态配气装置比对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设定稀释倍数k,向待测的气体稀释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的零气和浓度为cs的标准气体,使二者在混合室充分混合进行稀释操作;
S2:将充分稀释后的标准气体通入至预热后的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中进行检测,获取待测的气体稀释装置稀释后的实际稀释浓度值;
S3:重复上述S1至S2若干次,得到若干组实际稀释浓度值,求得实际稀释浓度的平均值;
S4:根据预期稀释浓度值c0和实际稀释浓度的平均值,获取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
S5:设定多组不同的稀释倍数k,重复上述S1至S4,获取在各稀释倍数k条件下,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
S6:向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内通入零气和标准气体,重复上述S1至S5并设定相同的多组稀释倍数k,获取在各稀释倍数k条件下,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
S7:比对在各稀释倍数k下,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和标准气体稀释装置对标准气体稀释过程中产生的稀释浓度误差,评价待检测气体稀释装置的稀释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设定的稀释倍数k采用如下公式获得:
其中,Fs为通入的标准气体流量,Fd为通入的零气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225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