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09468.1 | 申请日: | 202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99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强;景建军;钱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建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J20/20;B01J20/22;B01J20/02;G01N1/40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固体 吸附剂 解吸 效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固体吸附剂在活性炭管中安装至解吸流路中;S2、在解吸流路中,将添加的解吸液浓度为70%‑80%,加入1ml‑3ml解吸液,解吸30min‑50min;S3、在泵的驱动下,解吸液在解吸流路中循环;S4、将活性炭管中的固体吸附剂解吸至平衡状态;S5、处于解吸流路中的储液瓶中储存有解吸流路中的固体吸附剂时,载气从储液瓶中通入,将储液瓶中的挥发性解吸液带走,从而提高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本发明通过解吸液在解吸流路中循环流动,解吸液在解吸流路中循环流动,将吸附管中的固体吸附剂解吸出来,加快了固体吸附剂从固相转入到液相的进程,仅需较短时间即可达到两相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吸效率提高方法,具体为提高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分离和分析、数据处理等。
对于样品采集和预处理,传统方法有很多,如:固定容器采样+预浓缩分析、固体吸附剂采样+热解吸、固体吸附剂采样+溶剂解吸、溶剂吸收采样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应用范围。
针对热不稳定性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采集和预处理(如硫醇、烯烃类物质),目前最优的方法有两种:固体吸附剂采样+溶剂解吸和固定容器采样+预浓缩分析。
固定容器采样,由于采样器具有固定体积,造成样品采集量有限,不能长时间富集采样,而且预浓缩仪所使用的设备复杂,只能在实验室使用,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固体吸附剂采样+溶剂解吸既可以进行长时间采样,而且成本较低,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固体吸附剂+溶剂解吸是比较传统的实验前处理方法,广泛用于职业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验等行业。以职业卫生行业中的乙酐的采集和分析为例,来说明“固体吸附剂+溶剂解吸”的基本操作方法。
准备一根活性炭吸附管(一般情况下,吸附管中装有经过活化的活性炭100mg,约2cm),将活性炭两端打开,连接到采样泵上,以50mL/min流量采集2h至8h含有乙酐的空气样品。将采集完成的吸附管打碎,将活性碳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加入2.0ml丙酮,盖紧瓶盖,振摇1min,静置30min后测定解吸瓶中的液体。
尽管“固体吸附剂+溶剂解吸”能够针对热不稳定性的样品进行采集和浓缩,而且适应于长时间采样,然而,鉴于快速发展的前处理技术,以上的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1)耗时长:
传统的溶剂解吸方法,一般需要30min至60min。由于涉及溶剂与固体吸附剂之间的两相间的传质过程,即物质从一相转入到另一相的过程。当溶剂内的样品浓度比固相样品浓度低时,样品从固相中转入到液相,直至两相平衡。目前大部分方法采用静置的方法,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两相平衡。
(2)解吸效率低:
溶剂解吸过程,除了固相与液相之间的传质作用外,还有解吸至解吸液中的物质在解吸液中的对流扩散作用。由于传统方法是静置解吸,难以形成解吸液对流,且,由于解吸时所用的溶剂量较少,难以通过搅拌形成液体的流动;如若增加解吸液的溶剂量,则会使得解吸后供检测的样品浓度过低,对仪器的检测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目前静置解吸方法的解吸效率不高
固体吸附剂的解吸效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靠的技术条件来提高解吸效率,从而使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影响固体吸附剂的解吸效率的因素很多,如解吸液的选择、解吸液体积、吸附剂的质量、温度和解吸时间、处理方式如震荡。针对一些解吸效率低的物质(异佛尔酮、联苯、萘、二硫化碳等),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解吸液体积来提高解吸效率,如二硫化碳用苯解吸时,通过增加苯的量可以让活性炭管中的二硫化碳解析效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解吸时间、温度、震荡需实验进一步验证,为此,提出一种提高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建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建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094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