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00695.0 | 申请日: | 202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86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曹克美;田林;王征远;张梦威;黄高峰;苗富足;芦苇;严锦泉;金頔;郭宁;付廷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5/10 | 分类号: | G21C15/10;G21C1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健康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熔融 滞留 有效性 反应堆 压力容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方法,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封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通过多个支撑柱焊接在下封头的内壁上,最高处的支撑柱轴线与压力容器轴线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隔板上设置多个通孔;本发明的隔板掉落后,在熔化过程中会吸收一部分金属层中的热量,待完全熔化后,会熔入金属层中,使金属层体积增大,厚度增厚,增加其与压力容器侧壁的接触面积,减小金属层与压力容器侧壁传热的热流密度,缓解“聚焦效应”,降低压力容器失效概率,提高IVR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应堆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核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从而导致堆芯熔化时,若堆芯熔融物掉落到下封头,压力容器将承受熔融物向压力容器壁面传热产生的温度场、内部高压(若主回路没有卸压)、压力容器自身重量及熔融物重量、堆芯熔融物热-化学冲击等载荷,从而导致压力容器下封头超出强度极限而整体失效或受到局部热-化学载荷冲击而局部失效。
此外,当熔融物在下封头形成熔融池后,由于各材料不相溶而产生分层,使得金属层位于氧化层上部,由于金属层较薄,热流密度在压力容器与金属层的接触位置集中,此区域的热流密度与金属层的厚度成反比,产生“聚焦效应”。“聚焦效应”会导致与金属层接触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侧壁承受较高的热流密度,增加压力容器失效风险。
因此,如何实现通过缓解“聚焦效应”,减小堆芯熔融物对压力容器壁面传热的热流密度,降低压力容器失效概率,提高熔融物堆内滞留(IVR)有效性,是目前亟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方法,通过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安装隔板作为牺牲材料,降低熔融物金属层向压力容器壁面传热的热流密度,减小压力容器失效概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封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在下封头的内壁上,最高处的支撑柱轴线与压力容器轴线的夹角小于等于90°;所述隔板上设置多个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的形状为U型或与压力容器下封头形状相同,并伸入压力容器下封头,隔板的壁厚不小于压力容器的壁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和支撑柱均使用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下封头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在100mm~600mm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堆芯熔融物滞留有效性的方法,当发生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导致堆芯熔化时,利用隔板在熔化过程中吸收金属层中的热量和隔板熔化后增加金属层的厚度,缓解聚焦效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堆芯开始熔化时,堆芯熔融物首先掉落进入隔板中,从隔板的通孔流入压力容器下封头,熔融物达到隔板下表面的高度并将隔板底部浸泡,浸泡在熔融物中的部分隔板和支撑柱受热熔化。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用于阻碍堆芯熔融物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封头的直接接触,进而阻碍熔融物对下封头的直接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00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