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182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61565.0 | 申请日: | 202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7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纪艳丽;潘琰峰;赵丕植;刘贞山;赵经纬;李秀磊;史晓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C1/02;C22F1/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白雪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5182 合金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5182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该5182合金板材包括:4.5~5wt%的Mg,0.2~0.25wt%的Mn,Si≤0.2wt%,Fe≤0.35wt%,Cu≤0.10wt%,Zn≤0.2wt%,Cr≤0.1wt%,Ti≤0.1wt%,不可避免的杂质总≤0.5wt%,余量为Al;5182合金板材在0°方向和90°方向的r值各自独立地≥0.75。Mn元素过多会阻碍板材的动态再结晶,导致成品板材中Cube织构含量过多,造成板材0°和90°方向r值降低。本申请的在0°方向和90°方向的r具有上述范围值的5182合金板材具有高冲制性能,从而使得5182合金板材具有较好的成型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5182合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5182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轻量化的持续推进,铝合金以比强度高、耐蚀性好,良好的加工性能、极高的再回收等一系列优良特性,成为交通运输轻量化最理想的材料。5182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成形性能、耐腐蚀性能、加工性能与焊接性能,被广泛地用于加工易拉罐罐盖、汽车车身板、电池箱盖板、操纵盘、加强件和托架等冲压制品。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盖板产品需要高冲制性能的5182合金材料,要求O态5182合金的0°、90°的r值均要大于0.75,目前国内企业现有技术生产的5182合金板材0°的r值仅为0.6~0.7,严重偏低。因此亟待开发高成形铝合金及与其相匹配的热处理及加工工艺,这对替代进口、扩大5182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182合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5182合金板材的冲制性能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5182合金板材,以质量百分比计,该5182合金板材包括:4.5~5wt%的Mg,0.2~0.25wt%的Mn,Si≤0.2wt%,Fe≤0.35wt%,Cu≤0.10wt%,Zn≤0.2wt%,Cr≤0.1wt%,Ti≤0.1wt%,不可避免的杂质总≤0.5wt%,余量为Al;5182合金板材在0°方向和90°方向的r值各自独立地≥0.75。
进一步地,上述5182合金板材包括:4.6~4.9wt%的Mg,0.20~0.23wt%的Mn,0.05~0.1wt%的Si,0.10~0.20wt%的Fe,0.03~0.1wt%的Cu,0.02~0.05wt%的Zn,0.02~0.05wt%的Cr,0.02~0.03wt%的Ti,不可避免的杂质总≤0.5wt%,余量为Al;优选5182合金板材在0°方向的r10值为0.85~1.08,r8~12值为0.75~0.85;优选5182合金板材在90°方向的r10值为0.8~0.95,r8~12值为0.75~0.8。
进一步地,上述5182合金板材中的织构组分包括:面积分数为≤12%的Cube织构;面积分数为≤10%的Q织构;面积分数为3~10%的R织构;面积分数为1~11%的Brass织构;且织构组分呈现随机分布的态势。
进一步地,上述5182合金板材的平均晶粒尺寸为30~70μm,优选为36~59μm,优选5182合金板材在0°方向和90°方向的屈服强度Rp0.2值各自独立地为104~138MPa,抗拉强度Rm值各自独立地为249~282MPa;优选5182合金板材在0°方向和90°方向的加工硬化指数n10-20各自独立地为0.32~0.3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前述5182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该5182合金板材的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依次进行的配料步骤、熔炼铸造步骤、双级均匀化步骤、热轧制步骤、在线退火步骤、冷轧制步骤、成品退火步骤;其中,冷轧制步骤中的冷轧率为18~30%。
进一步地,上述在线退火步骤的过程包括:以15~20℃/min的升温速度将热轧制步骤后的板材升温至400~490℃后保温30~7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615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