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充电口转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14953.3 | 申请日: | 202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91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俊;张强;何磊;田超;谭玉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速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629;H01R13/631;H01R13/66;H01R31/06;B60L53/16 |
代理公司: | 成都诚中致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0 | 代理人: | 傅超 |
地址: | 621052 四川省绵阳***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充电 转接 装置 | ||
一种车辆充电口转接装置,包括:外壳,设于容置腔内的导流座,导流座包括内圈座和外圈座,内圈座同心设于外圈座内,内圈座的一端设有第一充电插针,外圈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充电插针,第一充电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正极,第二充电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负极;还包括通讯导通模块、低压辅助电源导通模块以及定位模块,定位模块设于内圈座内,定位部的另一端连接接地插针,将车辆的国标直流充电口的正极和负极的连接孔分别转换为回转体形式的面,增大接触面积,使充电桩与转接装置连接的位置精度减小,降低生产成本,减小插拔力度,并采用磁吸方式进行定位连接,定位便捷,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辆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充电口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车辆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获缺的代步工具。同时由于未来车辆低碳化、智能化等大趋势的发展,电动车辆的普及将越来越广。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快充技术将越发成熟。同时由于无人驾驶等技术的成熟,人工下车手动充电及人工进行充电枪的插拔显然不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势必需要一种无人的自动充电模式。
国标直流充电口是应用于新能源车辆传导充电的标准充电接口,不论是传统手动插拔的充电枪,还是智能化的充电机器人,当需要给车辆充电时,需要人为或者机器自动将充电枪连接至车身上的国标充电口,以实现车辆的充电。
现有国标直流充电口一般采用多针孔配合的形式,使人为插接充电时或者机器自动插接充电时的插拔力度要求较高,使插拔不方便,而且各连接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充电口转接装置,将车辆的国标直流充电口的正极和负极的连接孔分别转换为回转体形式的面,增大接触面积,使充电枪与转接装置连接的位置精度减小,降低生产成本,减小插拔力度,并采用磁吸方式进行定位连接,定位便捷,稳定性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拟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车辆充电口转接装置,包括:
外壳,外壳的前部凹陷设有容置腔,容置腔顶面设有盖板,外壳后部设有多个容置孔;
导流座,设于容置腔内,导流座包括内圈座和外圈座,内圈座同心设于外圈座内,内圈座的一端设有第一充电插针,外圈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充电插针,第一充电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正极,第二充电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负极;
通信导通模块,设于内圈座和外圈座之间,通信导通模块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通信模块端;
低压辅助电源导通模块,穿设于通信导通模块内,低压辅助电源导通模块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辅助电源接收端;
定位模块,设于内圈座内,并与内圈座同心,定位模块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接地端,定位模块用于汽车充电时,转接装置上的各模块自动与充电桩的输出端对应的模块对接。
进一步的,通信导通模块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信号插针以及信号触点,第一电路板设于内圈座的一端,第二电路板设于内圈座的另一端,且第一电路板位于内圈座与外圈座之间,第二电路板位于外圈座内,信号触点设于第一电路板的一面,第一电路板的另一面通过连接端子连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第二电路板的另一面设有信号插针,信号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通信模块端。
进一步的,通信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通信模块端,低压辅助电源导通模块包括辅助电源插针和辅助电源触点,辅助电源插针一端连接第二电路板的另一面,辅助电源插针另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辅助电源接收端,辅助电源触点的一面通过导通棒连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辅助电源触点的另一面穿设于第一电路板上,定位模块的一端连接第二电路板的一面设有接地插针,接地插针的一端连接汽车充电口的接地端,通信插针、辅助电源插针以及接地插针均位于外壳后部对应的容置孔内。
进一步的,定位模块包括套筒座,套筒座内设有磁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速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速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149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干细胞活性的培育方法
- 下一篇:机器人的分布式加热系统和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