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西藏扁芒菊的组培培养基及其组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08572.4 | 申请日: | 2022-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68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周园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西藏 扁芒菊 培养基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西藏扁芒菊的组培培养基及其组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西藏扁芒菊的茎段和腋芽为外植体,表面消毒灭菌后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中诱导出丛生芽,后转接至继代增殖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大量繁殖,最后将丛生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形成生根苗。本发明首次筛选出了适合西藏扁芒菊生长的组培培养基和组培方法,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提高了其组培快繁效率,缩短了育种周期,在短期内就能获得大量无菌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西藏扁芒菊的组培培养基及其组培方法。
背景技术
西藏扁芒菊(
但是西藏扁芒菊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高海拔地区,较难采集,且引种后由于与原产地条件相差较大,移栽后不易成活。而目前尚无针对西藏扁芒菊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报道。
因此系统地研究适合西藏扁芒菊快速繁殖的培养基,建立高效稳定的组培扩繁体系,对于西藏扁芒菊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西藏扁芒菊的组培培养基。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上述培养基的组培方法,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西藏扁芒菊植株。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西藏扁芒菊的组培培养基,包括了初代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
初代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其中加入浓度为0.3~ 2.0 mg/L 6-BA、0.05~0.2 mg/L NAA、30 g/L蔗糖和7 g/L琼脂;
继代增殖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其中加入浓度为0.25~1.0 mg/L 6-BA、0.1~0.2 mg/L NAA、30 g/L蔗糖和7 g/L琼脂;
生根培养基: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在其中加入 0.1~0.3 mg/LNAA、30 g/L蔗糖和7 g/L琼脂。
作为优选,本发明提供的初代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以及生根培养基的pH为5.80~5.86,pH值通过添加盐酸或氢氧化钠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初代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NAA+30 g/L蔗糖+7 g/L琼脂;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NAA+30 g/L蔗糖+7 g/L琼脂;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生根培养基为1/2 MS+ 0.3 mg/LNAA+30 g/L蔗糖+7 g/L琼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西藏扁芒菊的组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西藏扁芒菊茎段或腋芽为外植体,去除部分叶片,剪切至3~4cm;
(2)将上述获得的外植体置于流水下冲洗干净,之后对其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将消毒灭菌后的外植体放入无菌纸上吸干表面水分并剪去两端伤口,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中培养,以得到西藏扁芒菊无菌苗;
(4)将初代培养中获得的西藏扁芒菊无菌苗茎段剪切成1.5~2 cm左右,转接到继代增殖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大量西藏扁芒菊植株;
(5)将继代培养中大小一致,生长健壮的西藏扁芒菊丛生芽植株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中生根培养,最终获得生根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085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