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遮光方法、系统、遮光控制器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51362.6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48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吕整华;郭中良;李晖;牟红兵;罗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2 | 分类号: | B60J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周欢 |
地址: | 610095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自由贸易***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遮光 方法 系统 控制器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遮光方法、系统、遮光控制器及存储介质。其中,汽车遮光方法包括:在汽车行驶时监测环境的光强度并判断光强度是否大于光强度阈值;若大于光强度阈值,则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眩光;若存在眩光,则执行存在眩光时对应的遮光策略;若无眩光,则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太阳斜射;若存在太阳斜射,则执行存在太阳斜射时对应的遮光策略。通过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汽车遮光方法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遮光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遮光方法、系统、遮光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环境中的强光照射到眼睛,从而影响到安全驾驶,汽车驾驶位的头顶前方处通常会设置遮阳板。遮阳板在常态下处于折叠状态,只有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会展开。
目前,折叠板的翻折主要是由用户手动控制。但是手动控制的方法容易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对此,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即在检测到环境中的光强度比较大的时候自动展开遮光板。
但是上述自动控制方法的检测步骤简单且应用场景单一,容易因为无法区分多种强光场景而导致误判,更无法采用有针对性的遮光策略。因此,现有的遮光方法还存在着遮光效率不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遮光方法、系统、遮光控制器及存储介质,改善现有技术中遮光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遮光方法,该汽车遮光方法包括:在汽车行驶时监测环境的光强度并判断光强度是否大于光强度阈值;若大于光强度阈值,则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眩光;若存在眩光,则执行存在眩光时对应的遮光策略;若无眩光,则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太阳斜射;若存在太阳斜射,则执行存在太阳斜射时对应的遮光策略;其中,传感数据包括时间信息、地理信息、地图信息、光强度变化率、行驶方向和行驶速度中的至少一项。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中,上述眩光包括点光源和明暗适应;上述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眩光,若存在眩光,则执行存在眩光时对应的遮光策略的步骤,包括:判断光强度变化率的绝对值是否大于变化率阈值;若光强度变化率的绝对值大于变化率阈值,则根据地理信息、地图信息、行驶方向和行驶速度判断汽车是否即将驶入或驶出隧道;反之则确定环境中无眩光;若汽车即将驶入或驶出隧道,则确定环境中存在明暗适应,并执行存在明暗适应时对应的遮光策略;反之则确定环境中存在点光源,并执行存在点光源时对应的遮光策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中,上述执行存在点光源时对应的遮光策略的步骤,包括:控制远光灯持续闪烁预设时长;在远光灯闪烁预设时长之后,检测环境的光强度;若环境的光强度大于光强度阈值,则控制遮阳板翻折。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实施方式中,上述执行存在明暗适应时对应的遮光策略的步骤,包括:若汽车即将驶入隧道,则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监测汽车即将驶入隧道之前的剩余时长,并在监测到剩余时长小于或等于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控制遮阳板翻折;若汽车即将驶出隧道,则对环境的光强度变化率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到光强度变化率大于变化率阈值时,控制遮阳板翻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汽车的传感数据,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太阳斜射的步骤,包括:根据时间信息中的当前时刻确定太阳时角;根据时间信息中的当前日期确定太阳赤纬;根据太阳时角、太阳赤纬、地理信息中的地址纬度确定太阳高度角;根据太阳高度角、行驶方向以及时间信息中的当前时刻判断环境是否存在太阳斜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时间信息中的当前时刻确定太阳时角的步骤的数学表达为:t=(Tcurrent-12)×15;其中,t为太阳时角,Tcurrent为时间信息中的当前时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513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