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48171.4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2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珍;徐东;周亚俊;关向;苏炽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4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联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89 | 代理人: | 吴文杰 |
地址: | 3176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压缩 缓冲 结构 减震器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及车辆,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包括贮油筒总成、减震器内筒和减震器底阀,减震器内筒中设有减震器活塞杆,减震器活塞杆上安装有减震器活塞阀和液压活塞,减震器内筒中设有液压缸,液压缸上设有缓冲部,缓冲部中设有朝向液压活塞方向开口的C腔,缓冲部直径小于减震器内筒直径,C腔内壁上开设有泄压孔;在相同压力工况下可设计最小呆量尺寸,相比占据减震器轴向尺寸短;由于无需使用发泡聚氨酯,所用筒内液压缓冲结构使用寿命长,大于减震器本体的使用寿命;缓冲时利用油液,无摩擦噪音,并降低磨损,减震器性能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减震器结构在压缩到底时,在减震筒外部(套在活塞杆上)装置发泡聚氨酯用以缓冲,此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压缩聚氨酯缓冲块来吸收能量,在压缩后会有一定量的呆量尺寸,占据减震器轴向尺寸长,需要占据较长的轴向尺寸;2.聚氨酯缓冲块在车辆各种使用环境下逐渐老化风化失去弹性,影响缓冲效果,使用寿命普遍小于减震器本体;3.在压缩过程中,聚氨酯缓冲块内径或外径会与配合件摩擦,当油膜丧失时会产生异响;4.吸收的能量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用于解决现有减减震器轴向尺寸长、使用寿命低、使用时存在噪音和可吸收能量小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包括贮油筒总成、减震器内筒和减震器底阀,所述减震器内筒中设有减震器活塞杆,所述减震器活塞杆上安装有减震器活塞阀和液压活塞,所述减震器内筒中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上设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中设有朝向所述液压活塞方向开口的C腔,所述缓冲部直径小于所述减震器内筒直径,所述C腔内壁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贮油筒总成和减震器内筒之间形成E腔,所述减震器活塞阀上侧形成A腔,所述减震器活塞阀与所述液压缸之间形成B腔,所述液压缸与所述减震器底阀之间形成D腔,减震缓冲时,所述液压活塞进入所述C腔中,所述C腔中的油液通过所述泄压孔进入D腔,实现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缓冲部上设有单向阀,所述D腔油液可通过所述单向阀进入所述C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C腔底部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上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减震器内筒连接,所述连接部中设有直径大于所述C腔的过渡腔,所述过渡腔内壁上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设置实现所述B腔与所述D腔的无阻力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腔与所述C腔的连接位置为斜面过渡,所述连通孔设置在斜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孔设置有若干个,在斜面上均匀环绕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设有若干个,沿所述C腔内壁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泄压孔直径由所述C腔开口处至底部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减震器初始压缩时,所述液压活塞未与所述液压缸接触。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减震器内筒设置液压缓冲装置,在相同压力工况下可设计最小呆量尺寸,相比占据减震器轴向尺寸短;由于无需使用发泡聚氨酯,所用筒内液压缓冲结构使用寿命长,大于减震器本体的使用寿命;缓冲时利用油液,缓冲原理为液压,无摩擦噪音,并降低磨损;并且液压缓冲的方式,可吸收的能量远大于现有技术采用的聚氨酯缓冲块可吸收的能量,减震器性能更佳。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正裕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48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