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7780.3 | 申请日: | 202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6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焯;申欢;刘二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33/18 | 分类号: | C07C233/18;C08B37/16;C07C231/24;A61K31/164;A61K47/69;A61K8/42;A61K8/73;A61Q19/00;A61P17/00;A61P39/06;A61P37/08;A61P3/06;A61P29/00;A61P9/00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苏婕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酰胺 包合物共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包括共晶配体,以及被共晶配体包合的药物活性成分;药物活性成分为神经酰胺Ⅱ,共晶配体为环糊精。神经酰胺Ⅱ与环糊精形成的包合物共晶具有更好的水溶性与更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更明确的晶体结构。此外,本发明融合溶剂注入法制备纳米粒和反溶剂法结晶,结合合适的加热温度,能够实现神经酰胺Ⅱ与环糊精形成的包合物共晶的制备,且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细化工与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神经酰胺是一类由鞘氨醇和脂肪酸构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鞘脂,神经酰胺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作为角质层重要的组分之一,还具有保湿、维持皮肤屏障、抗衰老、抗过敏、诱导细胞凋亡等生理功能。神经酰胺也是细胞凋亡中常见的第二信使分子,作为细胞凋亡外源和内源性途径中的重要介质,在调节细胞凋亡、生长、分化以及应激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等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报道神经酰胺可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增强、凋亡增加等损伤改变,也会介导肝内纤维化、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
从化学结构上来看,鞘氨醇在胺位上接一个脂肪酸,就构成了神经酰胺。但是,由于鞘氨醇可以由不同的分子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脂肪酸与鞘氨醇进行结合,因此神经酰胺分子不是唯一的,它指代一类分子。其中,神经酰胺Ⅱ是一种二氢神经酰胺,其N-酰基指定为十八烷基(硬脂酰),水溶性极差,同时稳定性也非常差,从而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针对神经酰胺溶解性和稳定性问题,传统方法是将神经酰胺制成纳米乳液、脂质体、纳米颗粒或纳米悬浮剂等以改善其溶解性和稳定性。
环糊精(CD)是一类环状低聚糖,是淀粉在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的,葡萄糖基转移酶通常是由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产生的。环糊精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立体手性空腔。环糊精结构的空腔内侧由两圈氢原子及一圈糖苷键的氧原子组成,处于C-H键的屏蔽之下,所以环糊精内腔是疏水的,而环糊精分子的外侧由于羟基的聚集而呈亲水性。环糊精是由葡萄糖组成的,所以具有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并且能被人体吸收等特性,具有淀粉的通用性质,可被用作药物的填料及粘结剂,在医药、食品、化工、材料、环保和分析化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其具有更好的水溶性与更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还具有明确的晶体结构。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包括共晶配体,以及被所述共晶配体包合的药物活性成分;所述药物活性成分为神经酰胺Ⅱ,所述共晶配体为环糊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糊精为α-环糊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神经酰胺Ⅱ/α环糊精包合物共晶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在下列2θ(°)角处具有特征衍射峰:
5.3°±0.2°、7.3°±0.2°、10.7°±0.2°、12.8°±0.2°、13.2°±0.2°、16.7°±0.2°、18.3°±0.2°、19.6°±0.2°、22.3°±0.2°、27.4°±0.2°与37.7°±0.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神经酰胺Ⅱ/α环糊精包合物共晶的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基本如图5所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神经酰胺Ⅱ/α环糊精包合物共晶的熔点为317℃±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中,所述神经酰胺Ⅱ的质量百分比为18.5%~20.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神经酰胺包合物共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神经酰胺Ⅱ与第一溶剂混合,制备神经酰胺溶液;
将环糊精与水混合,制备环糊精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未经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77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