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金属网格可视性的触控感应器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得到的触控感应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2702.4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27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鹿轩;赵亚永;陈润坤;郎聪;王钧;江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鑫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18/40 | 分类号: | C23C18/40;C23C18/44;C23C18/54;G06F3/041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单香杰 |
地址: | 314501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金属 网格 可视性 感应器 制备 方法 及其 得到 | ||
本发明属于触控感应器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降低金属网格可视性的触控感应器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在透明基材上双面涂布光刻胶打底层,经曝光照射、显影形成图案驱动层;S2.在图案驱动层上,化学镀一层用于黑化的钯金属,形成第一黑化层,厚度为50‑100nm;S3.在步骤S2中的第一黑化层上镀用于导电的铜金属,形成金属网格,厚度为400‑1000nm;S4.在金属网格上,通过化学反应将S3中金属网格的金属置换为用于黑化的钯金属,形成第二黑化层,厚度为50‑100nm。本发明同时在金属网格两表面镀同种类的均匀黑化层,使触控感应器两表面在视觉上具有同样的颜色体系,保持可视性的一致性,极大地降低了其可视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触控感应器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降低金属网格可视性的触控感应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的应用和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用到触控功能,同时对于触控感应器或触控感应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氧化铟锡(ITO,IndiumTin Oxide)工艺正逐步被高灵敏度,低阻抗的金属网格技术所取代,目前主流的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中,金属网格主要为铜系金属网格和银系金属网格,由于铜以成本较低且导电性优异,成为了金属网格技术材料的首选。但是,铜金属不仅不透明,而且还会反射光线,在有光的环境中,触控感应器内的金属网格会反射光,造成金属网格感应器的外观视觉效果,因此需要降低铜金属网格的可视性。
现有的触控感应器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中,如图1,铜金属网格技术使用的基材是透明的薄膜材料,即透明基材1,透明基材1两面分别镀有金属网格2,金属网格2分别为TX-发射电极和RX接收电极,分布在透明基材1的两侧,在用户正视触控感应器时,不仅会看到一面的TX-发射电极的金属网格2,还能看到另一面RX-接收电极的金属网格2,以及透明基材1上涂有光刻胶和催化剂经曝光显影后透明的图案驱动层5。
为了降低金属网格2的可视性,现有技术通常对铜金属网格表面进行黑化处理,形成黑化层6,常用的黑化处理方法为先镀铜金属网格,然后在铜金属网格的表面氧化黑化或硒黑化。金属网格的表面氧化黑化为将铜金属网格的铜表面进行氧化,表面形成黑色的氧化铜,依靠黑色的氧化铜来达到降低铜金属可视性的效果;金属网格的表面硒黑化,为通过浸泡含硒的溶液在铜金属网格表面上形成深蓝色的硒化铜;以达到降低金属网格2反射率及可视性,但这两种黑化方法,对于TX-发射电极的金属网格2与透明材料背面RX-接收电极的金属网格2及涂覆在透明材料表面的光刻胶,在现有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中无法做到触控感应器的两面金属网格颜色完全一致无色差,从而导致了铜金属网格屏幕可视性效果无法达到最优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卷对卷金属网格加法制程进行改进,来使正面和背面在视觉上具有同样的颜色体系无色差,进而来降低金属网格2的可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降低金属网格可视性的触控感应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金属网格上下表面均设有特定厚度的均匀同种金属黑化层,来克服触控感应器金属网格在一面观察时,基材两面的金属网格,颜色体系完全一致无色差,进而降低金属网格的反射率和可视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触控感应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金属网格可视性的触控感应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透明基材上双面涂布光刻胶打底层,经过曝光照射、显影形成图案驱动层;
S2.在图案驱动层上,化学镀一层用于黑化的钯金属,形成第一黑化层,厚度50-100nm;
S3.在步骤S2中的第一黑化层上化学镀上一层铜金属,形成金属网格,厚度为400-1000nm;
S4.在金属网格上,通过化学反应将S3中金属网格的金属表面置换为用于黑化的金属,形成第二黑化层,厚度为50-1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鑫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鑫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27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8-00 通过液态化合物分解抑或覆层形成化合物溶液分解、且覆层中不留存表面材料反应产物的化学镀覆
C23C18-02 .热分解法
C23C18-14 .辐射分解法,例如光分解、粒子辐射
C23C18-16 .还原法或置换法,例如无电流镀
C23C18-54 .接触镀,即无电流化学镀
C23C18-18 ..待镀材料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