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先铺法沉管基础的溶沟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01508.6 | 申请日: | 2022-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22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姝;李义彬;韩立刚;林玉葵;魏永天;姚延焕;蒲红家;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F5/22 | 分类号: | E02F5/22;E02F5/28;E02D15/06;E02D17/18 |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玲 |
| 地址: | 300461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先铺法沉管 基础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先铺法沉管基础的溶沟处理方法,属于沉管施工技术领域,该溶沟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挖除水下岩基表面溶沟中的填充物;采用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方法,或者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与抛石振密夯实方法相结合,填平溶沟;其中,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的步骤为: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泵送至绳索抓斗内,并将绳索抓斗移动至溶沟上方,下放绳索抓斗入水,张开绳索抓斗以使绳索抓斗内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自由下落,填入溶沟中;抛石振密夯实方法的步骤为:向溶沟内抛填块石,对块石进行振密夯平。该溶沟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由于岩基内溶沟的存在而对沉管管底产生差异沉降的问题,而且施工快速便捷,施工效率高、周期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沉管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先铺法沉管基础的溶沟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先铺法沉管施工中,水下沉管基础通常需达到相应持力层,然后在水下基础上进行抛石,最后安装沉管。当水下基础采用岩基作为持力层时,可能会遇到溶沟发育等不良地质状况,目前,表面溶沟的处理通常是采用水下导管法向溶沟中填充混凝土,或者是将溶沟中的填充物换填为块石后进行夯平。然而,上述两种溶沟处理方法,要么需要打设导管,要么需要大范围整平,施工步骤均较为繁琐,施工周期较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溶沟处理方法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先铺法沉管基础的溶沟处理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由于岩基内溶沟的存在而对沉管管底产生差异沉降的问题,而且施工快速便捷,施工效率高、周期短。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先铺法沉管基础的溶沟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挖除水下岩基表面溶沟中的填充物;
采用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方法,或者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与抛石振密夯实方法相结合,填平溶沟;
其中,
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的步骤为: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泵送至绳索抓斗内,并将绳索抓斗移动至溶沟上方,下放绳索抓斗入水,张开绳索抓斗以使绳索抓斗内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自由下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通过自流平和自密实方式填入溶沟中;
抛石振密夯实方法的步骤为:向溶沟内抛填块石,对块石进行振密夯平。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采用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和抛石振密夯实方法相结合处理溶沟时,具体结合方式为:针对深度大于预设深度且连续面积大于预设连续面积的溶沟,下部采用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进行填充,上部采用抛石振密夯实方法进行填充;针对深度小于预设深度或连续面积小于预设连续面积的溶沟,采用填充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方法或抛石振密夯实方法填平。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下落时的落差控制在0.5m以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绳索抓斗包括两个斗状颚板,两个斗状颚板的开口相对;一个斗状颚板的开口处的底部边缘内侧固定连接有夹线橡胶板,在两个斗状颚板合拢时,夹线橡胶板与另一个斗状颚板开口处的底部边缘内侧相抵,以密封两个斗状颚板合拢时底部之间的缝隙;两个斗状颚板的开口处的侧部边缘均固定连接有发泡橡胶条,在两个斗状颚板合拢时,两个斗状颚板相对侧的两条发泡橡胶条相贴合,以密封两个斗状颚板合拢时侧部之间的缝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夹线橡胶板通过钢板压条固接于斗状颚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发泡橡胶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的相对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和密封部,密封部的横截面呈U形且位于第三连接部背离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密封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围成横截面呈D形的空腔,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围成供斗状颚板开口处的侧部边缘插入的安装槽,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粘接于斗状颚板开口处侧部边缘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15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