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98683.4 | 申请日: | 202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4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邓玉伟;潘作峰;马龙;阮时航;杨晓涛;林杰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8 | 分类号: | G06F30/28;G06F30/17;G06F113/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姜艳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乘员 体积 变化 关门 影响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本发明涉及关门耳压影响分析测试技术领域,处理整车及车门数据,建立流体流域,获得试验时的关门位置,将处理好的网格单独导出,建立立体网格,建立重叠网格模型;获得试验关门速度曲线,得到初始测点耳压仿真结果;开展关门耳压试验,验证仿真精度;对比各个工况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建立乘员舱模关门耳压仿真模型变形控制区域,选取变形截面,提取变形截面面积;控制体为变形参数,计算变形后乘员舱体积关门耳压;将不同乘员舱体积与关门耳压进行数据处理,识别乘员舱体积对关门耳压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门耳压影响分析测试技术领域,是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关门耳压指在车门关门过程中乘员舱乘员人耳旁压力,压力的突然变化会作用于人耳鼓膜处,压力变化过大会使鼓膜产生变形使人感到不适。关门耳压是重要的整车品质指标,合理的耳压设是高品质整车产品的重要保障。关门耳压受关门速度、车门面积、泄压阀面积、气密性、整车体积多参数影响。这些参数又与整车空调性能、NVH等性能相关。需要进行多参数、多目标设计。该技术基于仿真手段计算关门耳压值,结合参数化乘员舱体积模型,以实现研究乘员舱体积对耳压的影响,本发明通过模型变形功能改变乘员舱体积结合关门耳压仿真方法,研究关门耳压与乘员舱体积关系,效率高,成本低。为车型关门耳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整车性能。
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给汽车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和最表面的。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统计资料显示,整车约有1/3的故障问题是和车辆的NVH问题有关系,而各大公司有近20%的研发费用消耗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
汽车NVH是客户感受最直接的方面,各大公司车型开发也越来越重视汽车的振动噪声水平。为了更好的NVH体验,越来越多的动力吸振器被使用在汽车的各个部件中,比如动力总成、副车架、后桥、驱动轴和传动轴等,用来降低振动,减小噪声。在一款新车型开发过程中,产生振动噪声问题时,更改零部件设计来解决NVH问题,不仅耗时耗力,拖慢开发周期,而且新的设计也可能引起新的振动噪声问题。此时,动力吸振器的应用,不仅能快速解决问题,还能最小程度的不改变原有设计,减少开发的时间和经费。
NVH特性的研究不仅仅适用于整个汽车新产品的开发过程,而且适用于改进现有车型乘坐舒适性的研究。这是一项针对汽车的某一个系统或总成进行建模分析,找出对乘坐舒适性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改善激励源振动状况(降幅或移频)或控制激励源振动噪声向车室内的传递来提高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乘员舱体积变化对关门耳压影响的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处理整车及车门数据,建立汽车耳压仿真乘员舱模型及车门面网格模型;
步骤2:建立直径8m的半球体与整车围成封闭的流体流域,作为耳压仿真的主流体域;建立与车门轮廓距离10cm的长方体,将车门包裹在长方体内形成一个封闭腔体,作为耳压仿真的车门流体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98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