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1981.1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6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殷浩;赵古田;杨决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申星宇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带热阻 接触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方法及装置,属于固体材料热物性参数测试技术领域。该装置主要通过电场驱动将毛细管中的液体喷射到热源、热沉上,液体挥发过程中依靠表面张力将样品贴紧在热源、热沉上,从而降低样品同热源、热沉之间的接触热阻,实现非接触润湿,避免引起热源、热沉晃动,样品损伤率大幅降低,进而实现在保证不损伤样品的前提下降低样品同热源、热沉之间的接触热阻。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固体材料热物性参数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维纳米结构导热系数的测试中,应用最广的测试技术是稳态热桥法。在稳态热桥法中,热源、热沉是悬空的,面积通常在400 µm2以下。被测样品搭接在热源、热沉上,测量得到的表观热阻包括样品的本征热阻以及样品与热源、热沉间的接触热阻。为了保证表观热阻能够尽可能接近样品的本征热阻,要求接触热阻远小于样品的本征热阻。
为了降低接触热阻,通常采用电子束诱导沉积技术在样品与热源、热沉接触处沉积金属。实验表明,沉积金属确实可以有效降低接触热阻。然而,电子束诱导沉积成本非常高,并容易造成样品的污染。特别地,聚合物纳米结构在经过电子束辐照后,其导热性能会有大幅改变。因此电子束诱导沉积不能用来降低聚合物纳米结构和热源、热沉间的接触热阻。申请号为201911415504.9专利公布了一种液体辅助降低纳米带接触热阻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将毛细管中的液体挤出至热源、热沉上,热源、热沉上的液体在挥发过程中利用表面力将纳米带贴紧在热源、热沉上。该方法成本低廉,不会改变聚合物的性质。
然而,在该方法中,毛细管出液口必须和悬空的热源、热沉接触,在液体挤出过程中经常会引起热源、热沉晃动导致样品被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方法及装置。用于解决在液体挤出过程中经常会引起热源、热沉晃动导致样品被损坏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热源1、热沉2、纳米带3、毛细管4、湿润用液体5、微操纵仪6和电极7;
所述热源1和热沉2并行构成悬空微器件;所述纳米带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所述热源1和热沉2上;所述湿润用液体5用于湿润所述热源1和热沉2;
所述毛细管4固定于所述微操纵仪6上;所述毛细管4内注入有所述湿润用液体5并插入所述电极7,所述电极7用于导电;
所述电极7和所述热源1上施加电势差8条件下,所述毛细管4中的湿润用液体5喷射到所述热源1表面形成液膜9;去除所述电势差8条件下,所述液膜9挥发,所述纳米带3紧贴于所述热源1,所述纳米带3同所述热源1之间的接触热阻降低;
所述微操纵仪6用于操作所述纳米带3位置和用于操控所述毛细管4的出液口移至所述热源1的侧上方。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微操纵仪6的操作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4的一端尖头设计用作出液口;所述毛细管4的另一端作为液体注入口。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4尖头处内径为1微米;所述毛细管4的另一端处内径为0.5毫米。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4与所述待润湿的热源1和热沉2不接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极7为与所述润湿用液体5不发生反应的导电材料。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电势差8为1.5kV。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纳米带热阻接触方法,所述方法用于上述方面所述的纳米带热阻接触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述微操纵仪6将所述纳米带3搭接在所述热源1和热沉2上;
第二步,向所述毛细管4中注入用于润湿所述热源1和热沉2的湿润用液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19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