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90052.0 | 申请日: | 202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2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邵元凯;李振国;任晓宁;韩一伟;张利;周冰洁;李凯祥;吴撼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44 | 分类号: | B01J23/44;B01J23/89;B01J29/03;B01J29/12;B01J29/44;F01N3/28;B01D53/94;B01D53/62;B01D53/72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尾气 净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由金属元素和分子筛组成,金属元素分布在分子筛表面孔道或和笼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如下:S1:将合成原料进行高速剪切,形成前体结构;S2、按照一定比例,将金属盐、有机胺和水混合,形成金属配合物;S3、将前体结构、金属配合物、无机碱、硅源、铝源、模板剂和水进行混合搅拌,进行前体结构自组装,得到胶态前体;S4、将胶态前体在一定环境下,进行恒温陈化处理;S5、陈化结束后,将胶态前体转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晶化反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高速剪切,在物理作用下快速形成前体结构,提高合成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的催化剂,属于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车是人们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机动车的使用会产生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甲烷(CH4)、氨(NH3)和颗粒物(PM)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们的健康。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例如,国VI排放标准对柴油机的尾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指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研发高性能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至关重要。催化剂是机动车尾气净化的核心,决定其性能优劣。
专利文献CN114146705A公开了一种高抗水性纳米载体低温氨催化氧化催化剂,将纳米氧化物依次或同时在酸溶液及酸性金属前驱体溶液中浸渍,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或改性后的纳米氧化物与活性金属盐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悬浊液,将悬浊液旋转蒸发干燥、烘干焙烧,得到所需催化剂。专利文献CN111715222A公开了一种用于柴油机尾气净化氧化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内层浆料的制作、外层浆料的制作和将内层浆料和外层浆料分别涂覆在载体上,先将内层浆料涂覆在载体上,进行烘干和煅烧,然后再涂覆外层浆料,进行烘干和煅烧,进行煅烧制作出催化剂。专利文献CN106824175A公开了用于柴油车尾气催化氧化的一类具有可控酸性的核壳型铂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催化剂以纳米铂颗粒为内核,SiO2-Al2O3、SiO2-TiO2、SiO2-ZrO2等酸性复合氧化物为外壳构成。在该催化剂存在下,以模拟柴油车尾气气氛,能将丙烷(HC)转化达到50%的温度(T50)降低到250℃以下,并且能够实现200℃以下将85%以上的NO氧化为NO2。专利文献CN113578307A公开了一种高效的车用天然气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载体及涂覆于所述载体上的涂层材料,所述涂层材料包含氧化铝,及含有Ba、Ti、Pr、La、Nd和Y中一种或几种改性氧化物的CeZr复合氧化物,所述涂层材料中负载有贵金属Ir,以及Pt、Pd和Rh中的一种或几种,将稀释过的含Ir溶液等体积浸渍至活性氧化铝材料上,并通过焙烧方式将其固定。这些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要么制备过程复杂,催化剂稳定性无法保证;要么贵金属负载量高,原子利用率低,增加了催化剂制备成本;要么催化剂低温效果差,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研发制备方法简单,金属负载量低,低温催化活性高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催化剂制备成本高,低温催化活性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金属元素和分子筛组成,金属元素分布在分子筛表面孔道或和笼中。制备方法如下:
S1、将合成原料进行高速剪切,形成前体结构;
S2、按照一定比例,将金属盐、有机胺和水混合,形成金属配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0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