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61500.4 | 申请日: | 2022-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9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 发明(设计)人: | 骆乾坤;赵梦;郭明;孔志伟;孙猛;邓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B09C1/00;B09C1/1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 |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水层 中氯代烃 污染 原位 生物 修复 方案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水层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属于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该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氯代烃修复区及污染区的界定、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模拟模型、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修复模拟‑优化模型、基于NSGA‑II算法对模拟‑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修复方案集。本发明的优化方法提高了氯代烃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模拟精度,权衡了修复成本和修复效果的矛盾关系,并通过最优修复方案集为需求者进行最终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决策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涉及一种含水层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挥发性氯代烃作为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在电子、工业清洗领域被广泛使用,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排放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危害公共环境安全。其中我国北方浅层地下水存在着严重的氯代烃污染,四氯乙烯(PCE)、三氯乙烯(TCE)污染程度最高。由于大部分氯代烃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毒性,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水环境安全。因此,修复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采取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如表面活性剂强化含水层修复(SEAR)技术、原位生物修复(ISB)技术等。其中ISB技术可以实现有机污染物的完全破坏,成为修复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公认技术之一。使用ISB技术修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者未考虑氯代烃自然衰减的性质,造成了模拟精度低,修复效率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相应的论文如《Modeling chlorinatedsolvent bioremediation using hydrogen release compound(HRC)》(利用释氢化合物模拟氯化溶剂生物修复)(Ryan C W.,Junqi H.,Mark N G.Modeling chlorinated solventbioremediationusing hydrogen release compound(HRC)[J].Bioremed -iationJournal,2007,10(3):129-141.)等,想要提高修复效率就必须建立能够精确模拟氯代烃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模拟模型。另一方面,大多数修复方案将氯代烃污染修复问题作为单目标问题研究,然而只追求单一目标函数的方案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含水层氯代烃原位生物修复方案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修复效果,同时也要考虑修复成本的高低。因此,含水层氯代烃污染修复方案的优化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的针对地下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修复的方案在模拟精度、权衡修复总成本和剩余污染物浓度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优化氯代烃污染修复方案的方法亟待被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即建立一个保证模拟精度,且考虑最佳修复效果和最小修复费用两个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基于NSGA-II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可以供需求者选择的最优修复方案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氯代烃修复区及污染区的界定
设在所述含水层中有一包含氯代烃污染区的区域,并记为氯代烃修复区,该氯代烃修复区与包括在其中的氯代烃污染区均为三维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将氯代烃修复区简化为一个高度与地平面平行的矩形体,并取其中任意一个垂直于地平面的横截面记为修复区A,该修复区A为一个长方形,其长边为α,短边为β;
以修复区A的一个端点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系,且修复区A的长边与X轴平行,修复区A的短边与Y轴平行;令两条长边为隔水边界、两条短边为定水头边界,其中,与Y轴重合的短边记为边界1,另一条短边记为边界2,设水流方向与X轴正向相同,且边界1水头大于边界2水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615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