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1161500.4 申请日: 2022-09-22
公开(公告)号: CN115659719A 公开(公告)日: 2023-01-31
发明(设计)人: 骆乾坤;赵梦;郭明;孔志伟;孙猛;邓亚平 申请(专利权)人: 合肥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G06F30/23 分类号: G06F30/23;B09C1/00;B09C1/10
代理公司: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代理人: 王挺
地址: 230009 安***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水层 中氯代烃 污染 原位 生物 修复 方案 优化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氯代烃修复区及污染区的界定

设在所述含水层中有一包含氯代烃污染区的区域,并记为氯代烃修复区,该氯代烃修复区与包括在其中的氯代烃污染区均为三维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将氯代烃修复区简化为一个高度与地平面平行的矩形体,并取其中任意一个垂直于地平面的横截面记为修复区A,该修复区A为一个长方形,其长边为α,短边为β;

以修复区A的一个端点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系,且修复区A的长边与X轴平行,修复区A的短边与Y轴平行;令两条长边为隔水边界、两条短边为定水头边界,其中,与Y轴重合的短边记为边界1,另一条短边记为边界2,设水流方向与X轴正向相同,且边界1水头大于边界2水头;

将在修复区A中的氯代烃污染区记为污染区B,设该污染区B位于0.04α<X<0.64a、0.35β<Y<0.7β的区间内;

设在修复区A内还包含一个浓度约束区,该浓度约束区为长方形区域,其右边界与边界2重合,左边界距污染区右边界的直线距离约为0.04α-0.08α;

设在修复区A内与X轴平行的中线上均匀设置了Γ个抽注井,将其中任意一个记为抽注井Ii,i=1,2,...,Γ,Γ个抽注井Ii从左向右依次排列;

设在修复过程中通过Γ个抽注井Ii向氯代烃修复区注入乳酸,并设在注入乳酸瞬间发酵产生氢气,且氢气的总浓度已知;

设修复过程中,氯代烃修复区的水力梯度为0.0048,孔隙度为0.3,纵向弥散系数为10m2/s,渗透系数为1.8m/d,修复周期Ns时长为1000天,所述纵向弥散系数即每秒钟污染物向X轴正向弥散的面积;

设在修复过程中每一天为一个时间段,共经历了Ns个修复时间段,将其中任意一个修复时间段记为修复时间段s,s=1,2,...,Ns

将修复区A平均剖分为有限差分网格,该有限差分网格的每个交叉点为一个节点,并将其中任意一个节点记为节点j0,0=1,2,...,N,N为修复区A内的节点数;

步骤2,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模拟模型

将所述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模拟模型记为模型1,该模型包括微生物群体降解氯代烃模型、微生物的生长和衰减模型和氯代烃自然衰减模型;

设氯代烃修复区中的污染物包含以下四种:四氯乙烯、三氯乙烯、二氯乙烯和氯乙烯;设氯代烃修复区中存在两种脱氯微生物,一种脱氯微生物参与降解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称为微生物1,另一种微生物参与降解二氯乙烯和氯乙烯,称为微生物2;

所述微生物群体降解氯代烃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V1为参与反应的微生物1的浓度,V2为参与反应的微生物2的浓度,为四氯乙烯通过微生物1参与脱氯作用下的降解率,为四氯乙烯通过微生物1脱氯的最大脱氯常数,CPCE为四氯乙烯的初始浓度,为四氯乙烯通过微生物1脱氯作用的半饱和常数,CTCE为三氯乙烯的初始浓度,为三氯乙烯通过微生物1脱氯作用的半饱和常数,Ci,s为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中注入的乳酸浓度,为氢气参与时脱氯反应H2水相浓度的阈值,所述阈值为保持微生物正常存活所需要的最低值,为通过微生物1脱氯时H2半饱和常数,为三氯乙烯在微生物1参与脱氯作用下的降解率,为三氯乙烯通过微生物1脱氯的最大脱氯常数,为二氯乙烯在微生物2参与脱氯作用下的降解率,为二氯乙烯通过微生物2脱氯的最大脱氯常数,CDCE为二氯乙烯的初始浓度,为二氯乙烯通过微生物2脱氯作用的半饱和常数,CVC为氯乙烯的初始浓度,为氯乙烯通过微生物2脱氯作用的半饱和常数,为通过微生物2脱氯时H2半饱和常数,为氯乙烯在微生物2参与脱氯作用下的降解率,为氯乙烯通过微生物2脱氯的最大脱氯常数,为通过H2参与脱氯作用下的利用率,为四氯乙烯消耗H2的化学计量系数,为三氯乙烯消耗H2的化学计量系数,为二氯乙烯消耗H2的化学计量系数,为氯乙烯消耗H2的化学计量系数;

所述微生物生长和衰减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为微生物1参与脱氯作用下的利用率,D1为微生物1产量系数,为微生物1的衰减速率常数,V1,min为给定的参与反应最低微生物1的浓度,为微生物2参与脱氯作用下的利用率,D2为微生物2产量系数,为微生物2的衰减速率常数,V2,min为给定的参与反应最低微生物2的浓度;

所述氯代烃自然衰减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VPCE为四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Kpce为四氯乙烯的一级降解速率,VTCE为三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Ytce/pce为四氯乙烯自然衰减系数,Ktce为三氯乙烯的一级降解速率,VDCE为二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Ydce/tce为三氯乙烯自然衰减系数,Kdce为二氯乙烯的一级降解速率,VVC为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Yvc/dce为二氯乙烯自然衰减系数;

步骤3,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多目标优化模型

将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多目标优化模型记为模型2,在设定的约束条件下,构建模型2;

所述设定的约束条件为:

在以上约束条件下,模型2的表达式为:

式中,f1为修复总费用,minf1为修复总费用的最低值,a1为钻井费用系数,a2为安装井费用系数,a3为抽注水费用系数,a4为注入乳酸的费用系数,所述钻井费用系数a1为钻得一口抽注井Ii所需地下空间的费用,所述安装井费用系数a2为安装一口抽注井Ii所需费用,所述抽注水费用系数a3为在一口抽注井Ii处抽取1m3水或在一口抽注井Ii处注入1m3水所需费用,所述注入乳酸的费用系数a4为在一口抽注井Ii处注入1mol乳酸所需费用;

b是抽注井Ii的存在系数,b等于0或1,当b=1时,抽注井Ii使用,当存在系数b=0时,抽注井Ii不使用,di为抽注井Ii的井深,Qi,s为抽注井Ii在修复时间段s内的抽注水速率,负值为抽水,正值为注水,△s为修复时间段s的时长,minf2为剩余污染物浓度比的最低值,f2为剩余污染物浓度比,massini为修复开始时含水层中污染物浓度,massend为修复结束时含水层中污染物浓度;

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污染物浓度,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最大允许污染物浓度,为全称量词,表示对任意,∈表示属于,为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注入乳酸浓度的下限,为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的注入乳酸浓度的上限,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水头下限,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水头高度,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水头上限,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上梯度水头的水力梯度,为修复时间段s内j0节点处下梯度水头的水力梯度,为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流量的下限,为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流量的上限,Qs,total为修复时间段s内所有抽注井Ii的总注水量;

步骤4,构建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修复模拟-优化模型

将模型1与模型2耦合组成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修复模拟-优化模型,并记为模型3,其表达式为:

设在修复完毕时,浓度约束区中四种污染物的浓度均达到IV类水的标准,具体的,将四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VPCE、三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VTCE、二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VDCE、氯乙烯在衰减后的浓度VVC记为污染物浓度WL,L为四种氯代烃的序号,L=1,2,3,4,其中1为四氯乙烯,2=三氯乙烯,3为二氯乙烯,4为氯乙烯,根据该要求,模型3的约束条件如下:

式中,为修复时间段s内节点j0处的污染物浓度,为修复时间段s内j0节点处的最大允许污染物浓度;

步骤5,基于NSGA-II算法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3进行求解

首先设定目标函数、输入变量如下:以修复总费用f1为第一目标函数、剩余污染物浓度比f2为第二目标函数,并将第一目标函数和第二目标函数记为目标函数F(f1,f2);以抽注井数量Γ为第一输入变量E1、抽注井Ii的井深di为第二输入变量E2、抽注井Ii在修复时间段s内的抽注水速率Qi,s为第三输入变量E3、修复时间段s内抽注井Ii中注入的乳酸浓度Ci,s为第四输入变量E4,并将四个输入变量记为输入变量E(Γ,di,Qi,s,Ci,s);

其次,基于NSGA-II算法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3进行求解,得到G个最优解Fyk(f1,f2)和对应的G个最优修复方案Eyk(Γ,di,Qi,s,Ci,s),G个最优修复方案Eyk(Γ,di,Qi,s,Ci,s)组成最优修复方案集k=1,2,...,G,G为最大迭代次数;

步骤6,绘制f1-f2曲线

以f1为横坐标、f2为纵坐标在平面坐标系中标出每一个最优解Fyk(f1,f2)对应的数据点,选择指数函数对G个数据点进行拟合,得到一条f1-f2曲线;

步骤7,最终修复方案的选择

根据需求通过f1-f2曲线选取数据点,即进行修复总费用f1和剩余污染物浓度比f2的匹配,然后从最优修复方案集中选取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最终修复方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水层中氯代烃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方案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基于NSGA-II算法对步骤4得到的模型3进行求解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1,初始化种群,随机选择Nz组输入变量E(Γ,di,Qi,s,Ci,s)的值形成Nz组非支配解,产生初始父代种群P0,其中Nz为种群规模;

步骤5.2,将Nz组输入变量E(Γ,di,Qi,s,Ci,s)代入模型3中计算第k次迭代父代种群Pk中的目标函数,得到Nz组目标函数Fk(f1,f2),该Nz组目标函数Fk(f1,f2)组成目标解集Tk

步骤5.3,应用pareto排序将目标解集Tk中的Nz组目标函数Fk(f1,f2)从优到劣降序排序,选取排名第一的目标函数Fk(f1,f2)记为最优解Fyk(f1,f2),并将该最优解Fyk(f1,f2)对应的输入变量E(Γ,di,Qi,s,Ci,s)记为最优修复方案Eyk(Γ,di,Qi,s,Ci,s);

目标解集Tk中未被选取的目标函数Fk(f1,f2)所对应的输入变量E(Γ,di,Qi,s,Ci,s)通过选择、变异、交叉得到种群规模为Nz-1的子代种群Qk

步骤5.4,将父代种群Pk和子代种群Qk合并成种群Rk,对种群Rk进行快速非支配排序,从优到劣降序排序,取排名前Nz个作为新的父代种群Pk+1

步骤5.5,重复步骤5,2-步骤5.4,直到达到最大迭代数G,输出G次迭代中得到的G个最优解Fyk(f1,f2)和G个最优修复方案Eyk(Γ,di,Qi,s,Ci,s),G个最优修复方案Eyk(Γ,di,Qi,s,Ci,s)组成最优修复方案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615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