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96901.6 | 申请日: | 2022-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02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蒙;田文龙;应晓猛;程华;解晓宁;刘阳;陈龙明;俞新浩;孙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H01M4/62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 |
地址: | 31002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包覆 氧化 负极 材料 工业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一)包覆溶液配制:
A、包覆溶液称量:称取溶质中温沥青5~10千克和有机醚类溶剂25~50千克;
B、溶解:将A中的溶质和溶剂先后加入100升搅拌罐内,以25~100RPM转速搅拌20~45分钟;
C、泵送:将搅拌完成的溶液泵送到储罐内备用;
(二)氧化亚硅称量:称取氧化亚硅100~250千克;
(三)搅拌包覆:
A、将称量好的氧化亚硅加入高搅拌机内;
B、将1/5~1/2的溶液加入高搅机内,同时以100~400RPM高速搅拌1~5分钟,随后以20~50RPM低速搅拌15~30分钟;
C、重复B中高-低速交替搅拌步骤2~5次,之后,通过300~400RPM高速搅拌或配以电辅助加热,使溶剂挥发;
(四)包覆料打散:对上述所得包覆沥青的氧化亚硅以0.1~0.3MPA的气压进行打散处理;
(五)煅烧:将每2~4批次的包覆料送入煅烧炉内,每炉次重量控制在200~800千克。
(六)筛分、检验:
A、将煅烧所得物料用100~400目的超声振动筛进行筛分,细料经除磁处理后进行检测,粗料继续打散处理;
B、对合格细料进行理化性能检测,并装配成半电池进行可逆比容量和首次效率等电化学性能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C中,挥发的溶剂经冷凝设备回收后重复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打散处理气压为扁平气流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搅拌包覆过程中,在高搅机的进液阶段,每当高搅机温度上升3-5℃后,停止喷液,高搅机调速至低频,10-20秒后,高搅机的转速调为既定频率,如此往复,直至温度升至目标温度时,加液完成,此时维持高搅机既定频率转动搅拌,使高搅机温度维持在低温区域完成进液和物料搅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使高搅机温度维持在低温区域完成进液和物料搅拌,是通过对溶剂挥发时回收管路的蒸发器后温度、流量,回收管路压力,以及循环水流量数据来控制变频高搅机的转速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说煅烧为二次煅烧过程:无氧状态下,在60~150分钟内加热到400~550℃,保温60~300分钟;99.99%纯度氮气或氩气保护下,在60~150分钟内加热到750~900℃,保温60~30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煅烧过程在压力回转煅烧炉中进行,所述压力回转煅烧炉进出料均位于炉体一端,且该端设有双层炉门,炉门部位设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具有热电偶和保护气体集成式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回转煅烧炉相对于双层炉门的另一端连接排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与炉体连接部设有防尘密封过滤组件以及快拆法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六)中,使用对辊机和成品气流磨对成品筛分的粗料再进行打散;将打散后的物料用100~400目的超声振动筛再进行筛分,细料经除磁处理后送往单独检测,粗料重复回送进成品气流磨继续打散;对打散后的细料单独进行理化性能检测,并装配成半电池进行可逆比容量和首次效率等电化学性能检测;合格品送往包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工业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得负极材料内层为氧化亚硅SiOx,其中0.9<x<1.1,D50为4μm~7μm,质量占比为97%~99%;外层为包覆导电碳,质量占比为1%~3%;成品材料粒度分布D50为6μm~9μm,粒径集中度SPAN(D90-D10)/D50为0.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690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