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把手结构及智能锁有效
| 申请号: | 202211079468.5 | 申请日: | 2022-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2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芬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欧迈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E05B49/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杨振礼 |
| 地址: | 330224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高***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把手 结构 智能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把手结构及智能锁。把手结构用于转动打开智能锁,包括把手主体、安装台、生物识别器及支撑构件,把手主体包括转动部和握持部,转动部上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相较于第二开口远离握持部;安装台收容于收容腔并与收容腔的侧壁固定;安装台开设有安装孔;生物识别器贴靠于收容腔靠近第二开口的底壁;支撑构件与安装台安装固定,并能够穿设安装台与生物识别器抵持;其中,生物识别器以第一姿态穿过安装孔,在收容腔内由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而贴靠至收容腔的底壁,生物识别器通过翻转而从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本申请提供了的把手结构及智能锁能够提高生物识别器安装于门把手内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把手结构及智能锁。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门锁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门锁因其使用的方便性,只需要通过信息识别器(指纹识别构件或者人脸识别构件)便能实现开锁功能,使得智能门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由于智能门锁的信息识别器是安装在门把手上,对于智能门锁的生产制造来说,信息识别器的安装方式非常重要。
目前市场上的部分智能门锁中,智能门锁通过设置一抵持件与门把手的内壁螺纹连接,以通过抵持件将信息识别器抵持于门把手内。但是,随着门把手的转动次数增多,容易出现抵持件与门把手的内壁之间的螺纹连出现松动的现象,导致抵持件与信息识别器之间产生松动,严重时会出现信息识别器错位而无法开锁的情况。
针对现有智能门锁的上述技术缺陷,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提高信息识别器安装于门把手内的稳定性的把手结构及智能锁,成为了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对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生物识别器安装于门把手内的稳定性的把手结构及智能锁。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把手结构,用于转动打开智能锁,包括:
把手主体,包括连接的转动部和握持部,所述转动部上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包括沿轴向设于所述转动部两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相较于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握持部;
安装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收容腔的侧壁固定,所述安装台用于隔离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安装台开设有安装孔;
生物识别器,贴靠于所述收容腔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底壁;以及
支撑构件,与所述安装台安装固定,并能够穿设所述安装台与所述生物识别器抵持;
其中,所述生物识别器以第一姿态穿过所述安装孔,在所述收容腔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由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而贴靠至所述收容腔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底壁,所述生物识别器通过翻转而从所述第一姿态转换为所述第二姿态。
本申请提供的把手结构,一方面,通过安装台固定收容于把手主体的收容腔内,以使安装台与把手主体之间不会产生松动。在把手结构转动的过程中,安装台随把手主体转动而转动,有利于提高安装台与把手主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安装台上设有安装孔,生物识别器能够以第一姿态穿过安装孔,以使生物识别器安装于把手结构上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生物识别器的安装效率。再一方面,生物识别器能够在收容腔内经过翻转从第一姿态转换为第二姿态,且支撑构件支撑于安装台与处于第二姿态的生物识别器之间,以将第二姿态的生物识别器固定于收容腔靠近握持部的底壁上,有利于提高生物识别器紧贴于收容腔的底壁上的稳定性,进而可以减少因生物识别器在收容腔内松动而造成的无法开锁的现象发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孔的开孔形状与所述生物识别器在所述第一姿态的轮廓形状匹配,以使所述生物识别器能够以所述第一姿态穿设所述安装孔;所述收容腔的安装空间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生物识别器在所述第二姿态的轮廓尺寸,以使所述生物识别器能够以所述第二姿态在所述收容腔内转动;其中,所述安装空间为所述收容腔在所述安装台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空间;所述安装孔的开孔尺寸小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径向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欧迈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昌欧迈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94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供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储能充放电自动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