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78262.0 | 申请日: | 202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4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常宽;贾宝通;许虎君;高海燕;林良良;沈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8/06 | 分类号: | A61K8/06;A61K8/34;A61K8/55;A61Q19/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溶性 活性 水包油微 乳液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日用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水包油微乳液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乳化剂组合物A;(2)搅拌的同时向乳化剂组合物A中加入油相B混合均匀,使溶液呈现均一透明状;(3)再加入水相C继续搅拌至溶液均一透明即得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本发明制备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配方简单,经水相稀释后不会破乳,油溶性物质也不会析出,具有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日用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者教育程度的提升,消费者对于化妆品所具有的功效活性日益看重。活性物是在化妆品配方中起到美白、抗老、护肤、抗氧化等各种功效作用的主要成分,因此,开发和使用活性物是化妆品配方开发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各种各样的活性物中,有相当部分的活性物不具有水溶性,而属于油溶性的范畴。这些油溶性活性物包括了以白藜芦醇、光甘草定为代表的高碳数的醇/酚等,也包括了有机酸的长链脂肪醇酯、醇/酚的长链脂肪酸酯型油溶性衍生物。有机酸的长链脂肪醇酯包括没食子酸脂肪酸酯等,醇/酚的长链脂肪酸酯型油溶性衍生物包括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等。没食子酸具有美白、抗氧化的作用,但本身水溶性较差,通过酯化形成的没食子酸酯则在保留良好的抗氧化能力的同时具有油溶性,更适合化妆品配方中使用,如没食子酸乙基己酯、十二醇没食子酸酯等。抗坏血酸(维生素C)具有优秀的美白抗氧化能力,但其水溶液不稳定,易变色,而将抗坏血酸与长链脂肪酸酯化后的衍生物稳定性有了明显提升,但却丧失了水溶性,这样的产品有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抗坏血酸硬脂酸酯、抗坏血酸四-2-己基癸酸酯等。
上述提及的这些油相活性物在水基化妆品产品中普遍存在溶解性较差、不易添加的问题。目前针对此类问题,传统的解决策略为形成乳液或利用增溶剂在溶液中增溶。乳液虽然可以大量地将油溶性物质分散在水相中,需要添加相当量的油相,且热力学不稳定,长期储存容易分成破乳。增溶则一般通过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在胶束内部溶解油相活性物,或者利用环糊精以及衍生物的疏水空腔结构,增溶油溶性分子。通过此方法,虽然可以将油性活性物溶解,但是溶解能力及其受限,不同活性物增溶体系特异性强,普适性不够,很难在日化行业中得到达到面积推广。微乳液作为一种将油溶性活性物在水相中进行分散的技术,相比于胶束增溶,微乳液的油相含量更高,可以将更多的油溶性活性物溶解在水中。另一方面,与乳液体系不同,微乳液体系具有高度的热力学稳定性,因此使用微乳液体系进行分散比乳液分散更具有普适性,在配方中稳定性更好。
虽然微乳液技术是油相活性物增溶的有力手段,但当前的微乳液技术在配方组成与制备工艺上有着较多局限性,有的无法获得水包油剂型,有的需要对油相进行加热溶解,油相活性物缺乏一个普适性的、制备工艺简便的水相分散策略与方法,使得化妆品配方开发受限,极大程度限制了功效活性原料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与推广。综上所述,开发油溶性活性物的水相溶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对乳化剂组合物配方及配比的限定,成功制备了水包油微乳液体系,且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可实现多种油性物质的同时溶解制备包含多种油性物质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制备中无需加热,制备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o/w)微乳液体系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乳化剂组合物A;
(2)搅拌的同时向乳化剂组合物A中加入油相B混合均匀,使溶液呈现均一透明状;
(3)再加入水相C继续搅拌至溶液均一透明即得油溶性活性物的水包油微乳液体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82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行驶的远程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