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56673.X | 申请日: | 2022-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8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郑昊彬;严鹏;袁帅;孙博韬;庄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A01C5/04;A01C7/00;A01C7/20;A01D34/52;A01D34/62;A01D43/00;B25J9/12;B25J15/02;B60F5/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郑勤振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大兜虫 生态 机器人 | ||
公开了一种种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包括:头部,其仿生大兜虫流线型头部,设置在机器人前端;尾壳,其仿生大兜虫甲壳,设置在机器人尾端;六足爬行机构,其每一条足均包括仿生腿以及驱动仿生腿做椭圆运动以模仿大兜虫行走的驱动系统;双翼系统,其包括仿生翅,以及驱动仿生翅收展和煽动的驱动机构;以及视觉识别系统,感知机器人周围环境。机器人适用于多种地形,能够更好满足生态修复及监测的各种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相关数据可知,由图1所示,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30年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22.96%,面积2.2亿公顷,蓄积175.6亿立方米。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与经营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制度,完善森林督查和执法协作机制。
我国目前采取最多的森林监测方法为:定期森林资源调查,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及时更新统计数据,或用数学模型更新。然而该种方法人工工作量大,数据统计误差较大,对森林的保护效果仍有提高空间。
目前主流的机器人设计方案多为轮式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其机械结构简单,无法适应各类生态的复杂地形,且无法灵活地执行相关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其能够在森林进行行走,适用于多种地形,能够更好满足生态修复及监测的各种需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包括:头部,其仿生大兜虫流线型头部,设置在机器人前端;尾壳,其仿生大兜虫甲壳,设置在机器人尾端;六足爬行机构,其每一条足均包括仿生腿以及驱动仿生腿做椭圆运动以模仿大兜虫行走的驱动系统;双翼系统,其包括仿生翅,以及驱动仿生翅收展和煽动的驱动机构;以及视觉识别系统,感知机器人周围环境。
上述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还包括样本采摘机构,其包括三自由度机械手,以及驱动三自由度机械手水平旋转、垂直运动和开合运动的驱动机构。
上述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还包括能够降到地面支撑机器人的支撑脚。
上述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还包括钻头,以及驱动钻头旋转和垂直升降的驱动机构。
上述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还包括:种子储存器;分位盘;驱动种子储存器上下抖动使种子落入分位盘内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使分位盘内的种子落入钻头钻开的孔内的第二驱动机构。
上述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草机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仿生大兜虫生态机器人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六足爬行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六足爬行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样本采摘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固位工作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除草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孔机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播种机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运输储藏装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双翼系统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仿生头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仿生尾壳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66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