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材料和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17326.6 | 申请日: | 2022-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31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王昌顺;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科诺佳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1/08;H01B5/14;H01B13/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黄威 |
| 地址: | 315502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 材料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导导材料和导导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导导材料包括铜铜米线、包覆层和导导聚合物;包覆层包覆在铜铜米线表面以形成以铜铜米线线核,以包覆层线壳的铜铜米线核壳结构材料,包覆层包括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导导聚合物与铜铜米线核壳结构材料形成共聚体。本申请在制备铜铜米线核壳结构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硅烷偶联联接枝导导聚合物,具有制备合成方法简简、成本低、温度低、环保安全等特点,同时制备的导导薄膜具有优异的导导性和透光率,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电材料和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电极(Transparent Electrodes,TEs)在电子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制备众多电子与光电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电功能材料,主要应用于触摸屏、太阳能电池、平板显示器、发光二极管、传感器等。随着柔性、可穿戴式、便携式电子技术的发展,对透明电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优越的化学稳定性,而且还要求其具有高度柔性,并可低成本、大面积制作。受限于氧化铟锡(Indium TinOxide,ITO)的高价和低利用率情况,目前已经有多种材料被用来尝试取代ITO,如碳纳米管、石墨烯、金属网格和金属纳米线等。其中,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但是其工业化量产技术尚未完善,且制成的薄膜导电性较差;石墨烯透明电极的性能较为接近ITO,但是其制膜过程复杂,导致成品率低、制造成本高的特点;金属网格性能优异,但其本身的规则结构容易出现莫瑞干涉。金属纳米线透明电极凭借其高度的抗挠性、优异的透光率和导电性成为很有潜力的ITO替代方案。当前采用银纳米线(Ag Nanowires,AgNWs)制备的透明电极性能已经优于ITO,但AgNWs依然存在价格昂贵的缺点。铜与银的导电性相当,然而铜的价格仅为银的1%,且储量丰富。因此采用铜纳米线(Cu Nanowires,CuNWs)制备透明电极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CuNWs作为透明导电层,以其良好的光透过性、导电性、柔性以及低成本特性受到了研究者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CuNWs的可批量制备已得以实现:采用CuNWs制备的透明电极在90%透过率下方阻可达28~40Ω/sq,性能媲美ITO。CuNWs透明电极具有优越的性能及应用前景,但是CuNWs极易被氧化,限制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暴露在空气中的CuNWs容易与空气中的水氧发生反应,氧化层会自发地在其表面形成,致使导电性失效。因此如何获得更低方阻、更高透过率的柔性透明电极,并实现CuNWs的抗氧化已成为该领域前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目前研究者广泛采用构筑CuNWs复合薄膜的方法来提高其稳定性。虽然通过构筑CuNWs复合薄膜能有效提高CuNWs的稳定性,但牺牲了其一定的导电性和透过率。因此,有必要设计制备出一种兼具高电导率、高透过率以及优异空气稳定性的CuNWs复合薄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材料和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导电性,并且具备高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包括铜纳米线、包覆层和导电聚合物;包覆层包覆在铜纳米线表面以形成以铜纳米线为核,以包覆层为壳的铜纳米线核壳结构材料,包覆层包括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与铜纳米线核壳结构材料形成共聚体。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通过自由基与铜纳米线核壳结构聚合。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铜纳米线的直径为50~200nm。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覆层包括银、锌、锡、镍、钛、氧化银、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镍或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聚合物包括聚乙撑二氧噻吩、聚吡略、聚噻吩、聚亚苯基、聚苯乙炔或聚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铜纳米线、包覆层和导电聚合物之间的比例为1∶1~1.5∶10~1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科诺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科诺佳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173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