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融合蛋白酶、融合表达载体和工程菌以及N-乙酰神经氨酸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88456.8 | 申请日: | 202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5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劳永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70;C12N1/21;C12P19/26;C12R1/19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方良 |
地址: | 51806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蛋白酶 表达 载体 工程 以及 乙酰 神经 氨酸 生产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融合蛋白酶、融合表达载体和工程菌以及N‑乙酰神经氨酸的生产方法。本申请的融合蛋白酶包括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以及将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和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连接的接头(GGGGS)subgt;1‑6/subgt;。本申请利用柔性接头(GGGGS)subgt;1‑6/subgt;将全细胞生物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的两种关键酶即AGE和NAL连接,这样可赋予存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AGE和NAL一定摆动范围,利于其形成聚合物,以保证其催化能力与天然游离状态下相当,因此这样的融合蛋白酶可以用于催化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融合蛋白酶、融合表达载体和工程菌以及N-乙酰神经氨酸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的全细胞生物催化合成主要依赖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AGE)和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NAL)的表达作用,过程如下所示:
上述过程可知,AGE酶将底物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异构为中间产物N-乙酰甘露糖胺(ManNAc),然后NAL酶将底物丙酮酸与中间产物ManNAc缩合成终产物Neu5Ac。Neu5Ac的全细胞生物催化合成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确保立体结构、产量较高的特点。
目前报道的AGE和NAL共表达体系中,AGE和NAL分别以不同启动子单独表达,其中AGE酶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包涵体中的蛋白往往错误折叠,并无催化活性,NAL虽然可溶蛋白比例较高,但表达的蛋白总量较少,导致整体催化效率不高。另外,AGE和NAL催化的反应均为可逆反应,并且NAL酶的活性以反方向为主,例如大肠杆菌NAL酶裂解和合成Neu5Ac的活性比约为3:1。因此,优化共表达体系以提高AGE的可溶表达,同时挖掘Neu5Ac合成活性高的NAL酶,是提高Neu5Ac产量的改良方向之一。然而,由于AGE酶的固有特性(包涵体表达),目前优化AGE可溶表达的效果极为有限,基于AGE和NAL的共表达只能通过增加NAL的拷贝数以提高Neu5Ac产量至127.6±7.61g/L,而且伴随NAL拷贝数的提高,大肠杆菌的负担必然增加,这反过来抑制了Neu5Ac的产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蛋白酶、融合表达载体和工程菌以及N-乙酰神经氨酸的生产方法,旨在解决如何构建AGE和NAL的融合蛋白酶以提高Neu5Ac的产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融合蛋白酶,融合蛋白酶包括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以及将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和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连接的接头(GGGGS)1-6。
在一实施例中,融合蛋白酶包括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以及将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和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连接的接头(GGGGS)4。
在一实施例中,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融合表达载体,融合表达载体表达本申请的融合表达蛋白酶。
在一实施例中,融合表达载体中表达N-乙酰-D-葡萄糖胺-2-差向异构酶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表达N-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表达接头(GGGGS)1-6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即表达4个GGGGS重复的接头,(GGGGS)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884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单体注液量的确定方法
- 下一篇:自时钟低功率倍增电荷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