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57035.9 | 申请日: | 2022-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34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 发明(设计)人: | 季丽平;王佩宇;黄勇建;顾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乐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16/04 | 分类号: | H04W16/04;H04W24/08;H04W24/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广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6001 | 代理人: | 王艳晶 |
| 地址: | 226300 江苏省南通市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中继 通信 资源 调配 系统 | ||
1.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包括获取处理模块、分析控制模块与调配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处理模块与分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分析控制模块与调配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获取处理模块用于对用户无线通信数据信息进行获取处理,所述分析控制模块用于对信道使用状态进行分析控制,所述调配管理模块用于对无线资源进行调配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处理模块包括信道监测模块、数字调制模块与信息获取模块,所述信道监测模块与数字调制模网络连接,所述数字调制模块与信息获取模块电连接,所述信道监测模块用于对用户进行无线通信时信道使用状态进行监测,所述数字调制模块用于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数字调制,所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获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控制模块包括工作量计算模块、判断分析模块与串并转换模块,所述工作量计算模块与判断分析模块电连接,所述判断分析模块与串并转换模块电连接,所述工作量计算模块用于对基站工作量进行计算分析,所述判断分析模块用于对相关状态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所述串并转换模块用于对相关数据流进行串并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配管理模块包括数据量识别模块、频带划分模块与信道调配模块,所述数据量识别模块与频带划分模块电连接,所述频带划分模块与信道调配模块电连接,所述数据量识别模块用于对数据量大小进行识别,所述频带划分模块用于对频带宽度进行划分,所述信道调配模块用于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使用进行调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的运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基站工作区域内通信数据库,用于对通信数据信息进行存储;
步骤S2:系统对基站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进行初步处理;
步骤S3:根据初步处理结果分析该区域内用户进行通信时基站工作状态;
步骤S4:通过上述计算分析结果对该区域内用户的通信资源进行调配管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用户向基站发出通信呼叫请求后,基站通过数字调制模块将接收到的通信呼叫请求信号进行数字调制,使信号与信道的特性相匹配完成用户的呼叫请求;
步骤S22:信息获取模块通过网络信号获取到基站区域内每个用户每小时平均拨打N个电话,每个电话平均通话T小时;
步骤S23:将上述数据存储至通信数据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用户数计算模块调取到通信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信息后,计算得到该基站实时工作量为Y;
步骤S32:信道监测模块对信道被占用状态进行监测,当信道被占用数量达到X后,则立即通过电信号启用判断分析模块;
步骤S33:判断分析模块将基站实时工作量与工作量标准阈值H就进行对比,当Y≥H时,则判定次时基站处于繁忙状态,否则则判定基站未处于繁忙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中继通信的资源调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1中基站实时工作量Y的计算公式如下:
Y=TNK
其中,T为基站区域内用户每个电话平均通话时长,N为基站区域内每个用户每小时平均拨打电话数量,K为工作量准换系数且为大于零的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乐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乐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5703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