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41645.X | 申请日: | 202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81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曹辉;邰昊昶;潘婷;张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金豆豆种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H6/82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1 | 代理人: | 李建芳 |
地址: | 2124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马铃薯 病毒 脱除 效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对幼苗期马铃薯苗进行热处理脱毒,包括如下步骤:1)将白天的温度从22~24℃升至34~36℃,将夜晚的温度从20~22℃升至31~33℃;白天和夜晚均采取分步骤的方式进行升温,待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均升至指定温度后,进入下一步;2)白天温度处理时间增加2h,夜间温度处理时间减少2h,按照白天34~36℃、夜晚31~33℃的温度,持续处理5~7天;置于自然条件下,生长3~4天;3)重复步骤1)‑2)1~3次;4)对成活的马铃薯苗剥取长度为0.4~0.5mm的茎尖接种于培养基MS+IAA0.1mg/L+KT0.1mg/L中进行培养,28d后统计成活率,49d后统计脱毒率。本发明显著提升了马铃薯病毒病的脱除效率,确保了成活率;且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属于植物病毒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病毒病为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一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不同于霜霉病、灰霉病等局部侵染病害,只是侵染叶片、果实和茎干。而且病毒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多,例如虫害、田间操作、种苗传播等,所以在高温季节蔬菜的病毒病就非常难以治疗,尚属于世界性植保难题。
植物病毒病是制约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严格的寄生生物,它完全通过寄主植物细胞完成自身的复制,植物一旦感染病毒就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控制。在生产上,无病毒繁殖材料是控制植物病毒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马铃薯由于具有重大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种植非常广泛,然而由于PVX、PVY、PLRV、PVS病毒的侵染,容易对马铃薯的成活率及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对感染病毒的植株进行脱毒处理是一种有效的防控措施。热处理脱毒就是利用高温能使病毒粒子失活,达到灭活效果,自然界大多数的病毒粒子都有不耐高温特性,但目前马铃薯的热脱毒,成活率低,病毒病脱除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成活率和脱毒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马铃薯病毒病脱除效率的方法,对幼苗期马铃薯苗进行热处理脱毒,包括如下步骤:
1)将白天的温度从22~24℃升至34~36℃,将夜晚的温度从20~22℃升至31~33℃;白天和夜晚均采取以下分步骤的方式进行升温:前两天每天升0.5±0.1℃,接着每天升1±0.1℃、并持续两天,再接着以每天升2±0.1℃、并持续两天,之后以每天1±0.1℃的方式升至指定温度,停止升温,待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均升至指定温度后,进入下一步;
2)白天温度处理时间增加2h,夜间温度处理时间减少2h,按照白天34~36℃、夜晚31~33℃的温度,持续处理5~7天;置于自然条件下,生长3~4天;
3)重复步骤1)-2)1~3次;
4)对成活的马铃薯苗剥取长度为0.4~0.5mm的茎尖接种于培养基 MS+IAA0.1mg/L+KT0.1mg/L中进行培养,28d后统计成活率,49d后统计脱毒率。
马铃薯出苗后到团棵(6-8叶)为幼苗期。
本发明利用分步骤升温、恒温处理和自然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带病植株,剪取热处理后长出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得到无病毒的马铃薯组培苗。本发明降低了热处理的最高温度,确保了马铃薯苗的成活率,同时还保障了脱毒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金豆豆种业有限公司,未经镇江金豆豆种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416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镀膜纸盒加工工艺
- 下一篇:一种小麦植株选育模拟培养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