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工程菌株及5-氨基乙酰丙酸高产菌株的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40821.8 | 申请日: | 2022-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7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 发明(设计)人: | 孙际宾;陈久洲;蒲伟;郑平;周文娟;石拓;蔡柠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60;C12N15/54;C12N15/31;C12N15/70;C12N15/77;C12P13/00;C12R1/19;C12R1/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文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51 | 代理人: | 欧阳石文 |
| 地址: | 3004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产 氨基 乙酰 丙酸 工程 菌株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和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基因工程菌,以及利用该菌生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方法。本发明通过一系列的代谢工程改造,获得了高产5‑ALA的重组基因工程菌。其中,在一个最优选的实例中,所得到的重组菌株的5‑ALA的产量达到了30.65 g/L,生产强度和转化率分别为1.02 g/L和0.53 mol/mol,可大幅降低5‑ALA的生产成本,能够满足工业化应用的需要,具有很好的应用潜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和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大肠杆菌,以及利用该菌株生产5-氨基乙酰丙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5-氨基乙酰丙酸 (5-aminolevulinic acid,5-ALA) 是生物体合成血红素、叶绿素、维生素B12等四吡咯化合物的前体,四吡咯化合物则是细胞色素、血红蛋白、叶绿体蛋白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具有可降解和无毒无残留等特点,5-ALA在医药、农业、畜牧业、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是一种重要的高附加值生物基化学品。5-ALA作为新一代光动力学药物可用于癌症治疗、肿瘤诊断和皮肤病的治疗等;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5-ALA可以大幅促进花卉、作物和蔬菜的生长,提高作物、果品、蔬菜的品质;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5-ALA可以增强动物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近年来,5-ALA还作为主要添加成分用于化妆品以及保健食品的开发,相关产品已上市销售。
然而,目前5-ALA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存在反应步骤多、转化率低、生产成本高、能耗物耗高、制备过程中使用有毒原料、环境污染严重和价格居高不下等缺点。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高效清洁的生物发酵法代替化学合成法生产5-ALA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利用微生物生产5-ALA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对光合细菌进行诱变育种,选育高产5-ALA的突变株并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积累较高浓度的5-ALA,但该方法发酵周期较长,条件控制复杂,底物和抑制剂的添加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二是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通过强化5-ALA的合成使5-ALA的过量积累。微生物合成5-ALA的菌株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杆菌。然而,目前微生物生产5-ALA的产能较低,如大肠杆菌目前报道的最高产量为15.6 g/L(Yu, T.-H., Tan, S.-I., Yi, Y.-C., Xue,C., Ting, W.-W., Chang, J.-J., Ng, I.S., 2022. New insight into the codonusage and medium optimization toward stable and high-level 5-aminolevulinicacid production in
综上所述,本领域急需构建更高效的工程菌株,以便提高5-ALA的产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需求,本发明通过一系列的代谢工程改造,获得高产5-ALA的重组大肠杆菌。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构建5-ALA高产菌株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构建的5-ALA高产菌株,利用该菌株生产5-ALA的方法。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构建5-ALA高产菌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增强菌株中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的活性,且增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且弱化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的活性,且弱化5-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的活性,且弱化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且增强泛酸激酶的活性,且增强5-ALA转运蛋白的活性,且增强5-ALA氧化损伤修复系统相关蛋白的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408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镜头模块
- 下一篇:一种宜机化经果林生态肥制作及培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