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胃间质瘤类器官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906986.3 | 申请日: | 2022-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1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兰坚强;朱宇;宋志文;井建玲;黄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N5/09 | 分类号: | C12N5/09;C12N5/071 |
| 代理公司: | 广州容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 代理人: | 赵嬛嬛 |
| 地址: | 5106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质 器官 培养基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胃间质瘤类器官培养基及培养方法,包括基础细胞因子、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剂、原代细胞抗生素和基质胶;按照终浓度组成,所述基础细胞因子包括:10‑100ng/ml的EGF,20‑500ng/ml的Noggin,20‑500ng/ml的R‑spondin 1,20‑500ng/ml的Wnt3a;所述特异性细胞因子包括1‑50ng/ml的SCF,10‑200ng/ml的IGF‑1,1‑50ng/ml的CCBE1,所述原代细胞抗生素浓度为100ug/ml;所述基质胶为体积浓度为1%的Matrigel,以上成分均溶于DMEM/F12培养基中。本发明培养基可以成功培养出胃间质瘤类器官,该类器官可以用于后续的药敏实验,可用于胃间质瘤组织的生理病理研究以及后续的基因治疗,为再生医学提供稳定的类器官研究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类器官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胃间质瘤类器官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胃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具有潜在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认为可能与生活环境及其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食物或食盐过多等饮食习惯有关,与遗传因素也有关系。在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时无明显症状。伴随着瘤体的不断增大,可能导致胃部溃疡发生,病人可能会出现包括腹胀、腹痛、黑便和贫血的临床症状,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不容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且直径小于2cm的胃小间质瘤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
胃间质瘤的良恶性,常常与病变的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小的间质瘤是良性的,仅仅表现为非常缓慢的生长,不会引发不适,也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大的间质瘤常常恶性程度高,容易转移复发。但大的间质瘤也是由小的间质瘤逐渐长大发展而来的,极少数小间质瘤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出现恶性肿瘤的特征,而且何时发生突变也难以预料,恶变时表现为快速生长,到后期合并溃疡、出血,甚至出现远处转移,危及生命。因此,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将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胃间质瘤的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诊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器官(Organoids)是衍生于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器官特异性细胞集合。体外培养的类器官在细胞成分和组织架构上与对应器官高度相似,并具备相应的功能学特征。与常规细胞培养在二维环境中培养单一细胞类群不同,类器官培养是在三维环境中培养出特定组织器官包含的多种细胞类群,其培养体系与体内微环境更为相似。因此,在各种器官生理病理的基础研究、精准医疗、药物筛选和开发、基因治疗、再生医学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虽然多种人源其他组织如肝脏、肠等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成功为类器官,但是由于胃间质瘤的发生率相对来说比较罕见,因此,目前还没有关于胃间质瘤类器官的培养方法的研究及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胃间质瘤类器官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胃间质瘤类器官培养基,包括基础细胞因子、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剂、原代细胞抗生素和基质胶;按照终浓度组成,所述基础细胞因子包括:10-100ng/ml的EGF,20-500ng/ml的Noggin,20-500ng/ml的R-spondin 1,20-500ng/ml的Wnt3a;所述特异性细胞因子包括1-50ng/ml的SCF,10-200ng/ml的IGF-1,1-50ng/ml的CCBE1,所述原代细胞抗生素浓度为100ug/ml;所述基质胶为体积浓度为1%的Matrigel,以上成分均溶于DMEM/F12培养基中。
进一步地,按照终浓度组成,所述抑制剂包括:100-2000nM的CHIR99021,1-40μM的A83-01,2-50μM的Y-27632dihydrochloride,以上成分均溶于DMEM/F12培养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未经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69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踝关节背屈外翻牵伸训练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