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900287.8 | 申请日: | 2022-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53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 发明(设计)人: | 路佚;李为;赵冰;罗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韧 |
| 主分类号: | A61B3/12 | 分类号: | A61B3/12;A61B3/14;G06T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靳桂琳 |
| 地址: | 40003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眼底 动脉硬化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包括有如下的系统运行步骤:通过眼底镜扫描采集眼球中视网膜信息和眼球中血管分布信息,在眼底镜扫描眼球的过程中,眼底镜将眼球图片输入到成像单元上。本发明中利用眼底镜扫描眼球,再结合成像单元获得眼球中视网膜信息和眼球中血管分布信息,通过截取正常眼球视网膜、眼球血管分布数据与之对比,且通过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将两个图像与Python进行比较,突出显示图像差异,使用差异图像和阈值图像来显示比较图像,从而利用眼底数据来判断患者是否动脉硬化以及硬化程度,以此通过眼底镜观察来达到无创检测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健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1851年发明的。在此之前,医生只能用放大镜检查眼睛。借助这种新器械,医生可以看清眼球后面视网膜上的血管以及视神经(在眼睛和大脑之间传送信息),而且这是人体中唯一不需要切开而能够看到血管和神经的地方,眼底的视网膜血管作为人体中唯一可看见的血管,也是医生了解人体其他脏器血管情况的一个窗口,透过眼底图像,不仅可以预防与治疗各种眼病,还可以帮助诊断内科病和脑系科的疾病。但是通过眼底镜了解人体其他脏器血管的手段往往只能通过医生自身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来进行预估,其准确率较低,且不具备很好的说明性和对比性,而基于以上的问题,现提出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有如下的系统运行步骤:
S1:通过眼底镜扫描采集眼球中视网膜信息和眼球中血管分布信息,在眼底镜扫描眼球的过程中,眼底镜将眼球图片输入到成像单元上;
S2:步骤S1中的成像单元将眼球图片输入到医用电脑终端上,此时的医用终端将眼球图片排列;
S3:在步骤S2中图片排列后,医用终端截取正常眼球视网膜、眼球血管分布数据,如(S2中排列的眼球图片数量为8张,且眼球录入角度为多角度,此时正常眼球图片将截取相应或相似的数量和角度),并通过对比单元和检测单元进行寻找两组图片差异处的作业;
S4:步骤S3中对比、检测出来的数据结果将通过医用终端屏幕显示,其中,显示结果中包含视网膜、眼底血管、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纤维、视网膜上黄斑部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信息。
作为上述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优选的方案,所述成像单元为CCD电荷耦合器件,其为矽晶半导体,透过光电效应,将眼球图像转化为存储电荷。
作为上述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优选的方案,所述对比单元是基于OpenCV和Python的图像差异计算芯片,其内置于医用终端电脑中。
作为上述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优选的方案,所述检测单元是基于OpenCV系统衍生的计算芯片,而且内置于医用终端设备中。
作为上述基于眼底镜的动脉硬化无创检测系统,优选的方案,所述对比单元还有如下的对比流程:
步骤一:通过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将两个图像与Python进行比较,加载每个图像并将其转换为灰度,计算两个灰度图像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指数;
步骤二:使用阈值处理,使用OpenCV和Python突出显示图像差异;
在用差异图像,差异图像和阈值图像显示比较图像;
步骤三:运行脚本并可视化一些图像差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韧,未经赵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0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电缆
- 下一篇:输液药品与输液工具的匹配提醒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