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的合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81455.3 | 申请日: | 2022-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0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洋;潘欢欢;赵红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67/08 | 分类号: | C07C67/08;C07C69/145;C07C29/17;C07C33/03;C07C29/32;C07C33/02 |
| 代理公司: | 贵阳知沃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20 | 代理人: | 任文婷 |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马铃薯块茎蛾 性诱剂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制备领域,具体涉及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的合成方法。本发明所使用的反应原料简单易得、价格便宜,产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更适于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制备领域,特别涉及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块茎蛾又称马铃薯麦蛾、烟潜叶蛾等,属鳞翅目麦蛾科,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也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广泛分布在温暖、干旱的马铃薯地区。最嗜寄主为烟草,其次为马铃薯和茄子,也危害番茄、辣椒、曼陀罗、枸杞、龙葵、酸浆等茄科植物。幼虫潜叶蛀食叶肉,严重时嫩茎和叶芽常被害枯死,幼株甚至死亡。在田间和贮藏期间幼虫蛀食马铃薯块茎,蛀成弯曲的隧道,严重时吃空整个薯块,外表皱缩并引起腐烂。
在马铃薯块茎蛾虫害防治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以性诱剂为主的防控技术。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4E,7Z-十三碳二烯-1-醇醋酸酯(PTM1)以及4E,7Z,10Z- 十三碳三烯-1-醇醋酸酯(PTM2),其化学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大类:重排反应构建双键,共轭开环构建双键,贝克曼反应构建双键等构建E、Z构型双键。
1975年,Roelofs课题组(Life Sci.,1975,17,699-705)以4-戊炔-1-醇与乙基乙烯基醚转化为混合缩醛,随后在正丁基锂、氢化锂铝的作用下构建E 式构型双键,再经过氯代后与格式试剂反应实现增碳,最后经过水解、Lindlar 还原及其乙酰化得到PTM1,该条路线用到Mg、正丁基锂等金属试剂,存在爆炸风险,同时总产率较低,仅有17%,不能满足于工艺生产。
1978年,Voerman(J.Chem.Ecol.,1978,4,531-542)等人以3-溴-1-丙醇为起始原料,先在二氢吡喃作用下保护醇羟基,再在液氨锂作用下与炔丙醇偶联得到炔醇化合物,氢化铝锂还原后在对甲苯磺酰氯为卤源,正丁基锂为强碱,羟基氯化得到烯烃卤化产物,再与炔基格氏试剂偶联,氯化亚铜脱除四氢吡喃保护基,最后经过羟基乙酰化和雷尼镍催化加氢还原炔基得到 PTM1,该路程路线用到金属Li、Ni等,存在爆炸风险。
1978年,Alexakis(Tetrahedron Lett.,1978,2027-2030.)等人报道了PTM1 的全合成路线,关键步骤是有机铜试剂与烯丙基环氧化合物之间的开环偶联反应。该路线使用二戊基酮锂作为原料,首先通过加成偶联和共轭开环制备关键的E,Z二烯化合物,然后通过羟基氯化、烷基化、酯还原和羟基乙酰化得到PTM1,但所用到的乙醚、金属试剂不易获取,不利于工艺生产。
1984年,Nishiyama(Tetrahedron Lett.,1984,25,223-226.)等利用硅导向Beckmann碎裂化策略开展昆虫性信息素立体控制合成新方法,该路线是以 2-环戊烯酮作为起始原料,依次与三甲基硅烷基锂、三正丁基锡氢作用,再与辛炔基溴经偶联反应得到炔基化合物,经Lindlar还原构建Z式烯烃,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肟酰酯,然后在TMSOTf硅试剂作用下经硅促Beckmann碎裂化反应得到双烯氰基化合物,最后经两次还原、乙酰化得到PTM1,总产率为 19%,不足以支撑工艺化生产。
1986年,Yadav(Synth.Commun.,1986,16,1119-1131.)等以含Z式构型双键的底物为起始原料,通过羟基氯化,与格氏试剂进行碳链增长、偶联反应、Birch还原脱去苄基和羟基溴化得到关键中间体,再与四氢呋喃酰氯原位制备4-戊炔-1-醇通过二离子反应实现炔基化合物的构建,最后经炔基还原,伯醇羟基乙酰化完成PTM1的全合成,该所用到的金属Li存在爆炸风险,且不易购买,不满足工艺化生产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81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