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料混匀堆积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29210.6 | 申请日: | 2022-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03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 发明(设计)人: | 华绪钦;欧玉林;陈敏;王泽;郭宏;王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7/18;G06Q10/06;G06Q10/08;G06Q50/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查薇 |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料混匀 堆积 方法 系统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矿料混匀堆积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根据混匀粉需求量提供混匀粉外发量,根据混匀粉外发量提供混匀堆积量,根据混匀堆积量提供卸船量,根据卸船量提供粉矿回运量,实现及时供生产,减少库存成本,并且考虑到了混匀堆料机工艺修时间带来的误差,对混匀粉外发量进行了修正,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混匀粉堆积量,减小了混匀作业的空闲时间,提高了矿料混匀堆积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用多少发多少也能减少对矿料库存的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冶炼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矿料混匀堆积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单品种铁原料经卸船后,一般会存放在一次料场中。然后根据烧结和炼铁的要求,将各种铁原料按照设定的配比按计划经配料系统完成配料作业,再送至混匀堆料机进行人字形往返堆料,铺成又薄又长的许多料层,即完成原料的混匀作业,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混匀矿。在使用混匀矿时,利用滚筒取料机沿料场长度方向切取,切取的混匀矿质量比较均匀,化学成分和粒度比较稳定。
现代化的铁矿石混匀工艺起源于六十年代初,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取成分和性能都十分稳定的混匀矿,从而生产出品质优良、成分稳定的烧结矿,使原始的含铁料成为优质的入炉原料。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混匀中和的效果是明显、有效的。混匀矿的使用不仅仅是实现高炉精料冶炼的有效措施,亦是稳定大型高炉、烧结机生产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经济效果也是显著和肯定的。
根据《钢铁企业原料准备手册》,一般地原料场(一次料场)铁粉矿储备35天,烧结用熔剂(石灰石和白云石)储备15天,烧结煤储备20天。以生产规模铁产量约4万吨/天、烧结产量约4.6万吨/天为例,则原料场铁粉矿储备需求约为160万吨(其中一次料场储备约110万吨),烧结熔剂储备约9万吨,烧结煤储备约5万吨。不同原料的用料不同、储备时间也不同,导致在混匀作业操作时容易浪费时间,降低生产率。另外随着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快交货、低成本要求下的制造管理模式的先进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库存问题随之暴露:占用大量库存资金,不利于资金周转。为此,一种减少矿料库存的矿料混匀堆积方法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矿料混匀堆积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矿料混匀堆积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客户端和配货端,所述客户端与所述配货端通讯连接;
客户端用于获得混匀粉的需求量,将所述混匀粉的需求量发送至配货端;
配货端用于基于混匀粉外发模型,根据混匀粉的需求量获得混匀粉外发量,将所述混匀粉外发量发送至客户端;
客户端还用于基于混匀堆积模型,根据所述混匀粉外发量获得混匀粉堆积量;
其中,所述混匀堆积模型为:混匀粉堆积量=混匀粉外发量+q/T,其中,q表示混匀堆料机工艺修时间内理应消耗的混匀粉量,T为每个料堆的理想堆积周期。
可选的,客户端还用于将所述混匀粉堆积量发送至所述配货端;
所述配货端还用于根据所述混匀粉堆积量获得卸船量,所述卸船量=混匀粉堆积量;
所述配货端还用于基于所述卸船量生成粉矿回运量,将所述粉矿回运量下发到相应的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指定相应的工作人员运送所述粉矿回运量的矿粉到客户端;
所述客户端还用于根据粉矿回运量分配卸船设备,由卸船设备对所述粉矿回运量的矿粉进行矿料卸船作业。
可选的,所述混匀粉的需求量为当日烧结机对混匀粉的消耗量。
可选的,所述混匀粉外发模型为:混匀粉外发量=烧结机混匀粉消耗量,所述烧结机混匀粉消耗量=混匀粉的需求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矿料混匀堆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29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