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弱电设备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20550.2 | 申请日: | 202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0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硕苹;俞雪永;柳俊;谢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B1/24 | 分类号: | H02B1/24;H02B1/56;H02J1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专橙律师事务所 33313 | 代理人: | 蒋诚吏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弱 设备 一体化 远程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弱电设备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属于设备控制系统领域,通过双程杆配合收翼板的设置,当发生过热现象时,不同连接位置的双程杆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一方面,使外延散热框整体被向柜体外被推开,使热开口口部边缘裸露,进而显著加快内部热量岁空气外溢,另一方面,收翼板中部朝向中部被拉入外延散热框内,使收翼板两端发生转动,从而使其与热交叉口由完全覆盖变成倾斜交叉的状态,进而进一步增大散热面积,使散热速度更快,从而有效缓解柜体内过热的情况,并且在监控模块作用下,可及时记录柜体处的异常变化,便于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进而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有效表面因过热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控制系统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强弱电设备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楼宇自动化系统在大型建筑中已经逐渐普及。家用电气中的照明灯具、电热水器、取暖器、冰箱、电视机、空调、音响设备等用电器均为强电电气设备。弱电一般是指直流电路或音频、视频线路、网络线路、电话线路,直流电压一般在24V以内。
但是,对于中小规模楼宇,通常还主要依靠人来进行设备管理,非常的不方便,还加大了人工成本。而且市面上许多设备都带有执行模块和控制模块,通常情况下执行模块为强电,控制模块为弱电;传统控制系统的强电和弱电相互独立的,分别设计实施;造成成本高,占空间多,施工操作复杂自动化程度低、维护困难等局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强电弱电一体化管理控制,但是由于一体化管理,导致控制箱内集成的电气元件相较于分开管理更多,导致在长时间运行时,容易出现过热的现象,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容易影响内部控制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存在一定意外烧毁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弱电设备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通过双程杆配合收翼板的设置,当发生过热现象时,不同连接位置的双程杆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一方面,使外延散热框整体被向柜体外被推开,使热开口口部边缘裸露,进而显著加快内部热量岁空气外溢,另一方面,收翼板中部朝向中部被拉入外延散热框内,使收翼板两端发生转动,从而使其与热交叉口由完全覆盖变成倾斜交叉的状态,进而进一步增大散热面积,使散热速度更快,从而有效缓解柜体内过热的情况,并且在监控模块作用下,可及时记录柜体处的异常变化,便于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进而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有效表面因过热造成的安全隐患。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强弱电设备一体化远程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柜以及设置在控制柜内的控制器和处理中心,所述控制器与处理中心通过无线传输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柜内还安装有电源,所述电源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多个强电设备和弱电设备,每个所述强电设备上均安装有继电器,所述弱电设备上电连接有监控模块,所述控制柜包括柜体、焊接在柜体一端的背板以及设在柜体另一端的外延散热框,所述柜体中部开凿有与外延散热框相互匹配的热开孔,所述热开口朝向柜体内的口部固定连接有回形板,所述回形板中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外延散热框中部开凿有热交叉口,所述热交叉口内设有收翼板,所述回形板与外延散热框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双程杆,所述横板中部与收翼板之间同样连接有双程杆。
进一步的,所述回形板内侧口部尺寸小于热开孔的尺寸,且二者之间的尺寸差大于双程杆端部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收翼板包括两个内收板以及固定连接在两个内收板相互靠近一端的随变层,所述热交叉口上下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分别与两个内收板对应的立轴,所述内收板背面固定连接有一对转环,所述转环套设在立轴外。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远离背板的一端、外延散热框远离柜体的一端以及内收板均为多密集通透孔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城市学院,未经浙大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205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