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807563.6 | 申请日: | 2022-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3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充;张童;常煜鹏;李晋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21/072 | 分类号: | C01B21/072;C30B23/00;C30B29/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李莹 |
| 地址: | 0460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pvt 提纯 氮化 粉末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石墨坩埚(1),所述石墨坩埚(1)中设有多个安装孔(2),每个所述安装孔(2)中装入一个硬毡坩埚(3),每个所述硬毡坩埚(3)内装入一个金属坩埚(4)。所述方法采用所述装置来实现,包括将氮化铝粉末置入上述装置中,并经过高温除杂和粉末研磨进行提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实现氮化铝AlN粉末纯化过程中的高效除杂、提高有效产出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提纯氮化铝粉末的装置及方法,尤其是一种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氮化铝(AlN)材料具有较宽的禁带宽度-6.2ev、高击穿场强-1.17×107V/cm、高电子迁移率-1100cm2/(V·S)、高热导率等优异性能。在深紫外光电器件、微波功率器件和电子器件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从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物理气相传输法(PVT法)是制备高质量、低缺陷氮化铝(AlN)晶体材料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的氮化铝粉末呈白色或灰白色,金属及C、O杂质含量偏高,不利于高质量、低缺陷、大尺寸的AlN晶体的制备。因此,在氮化铝晶体生长进行之前,需要对原料,即氮化铝粉末,进行进一步的提纯处理。在氮化铝粉末提纯处理时,不同科研单位及企业采用的工艺方法也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采用钨丝加热的方式。其以钨、钼及铱等耐高温材料作为辐射屏,构建一个高温温场。将氮化铝粉末装入金属坩埚,金属坩埚置于金属组成的加热器及保温层中,通过高温负压的工艺条件达到降低氮化铝粉末中Si、Fe及Zr等金属元素以及C、O等非金属元素的含量,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易引入其他杂质。
方法二: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方式。其以碳毡作为保温层,石墨坩埚作为感应加热体,构建一个高温温场。将氮化铝粉末装入金属坩埚内,金属坩埚放置于石墨坩埚中,在高纯氮气氛围下,高温提纯氮化铝粉末。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氮化铝粉末中的氧含量,有助于提高氮化铝晶体的质量及尺寸。
方法三: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在石墨坩埚与钨/铱坩埚中间增加碳化钽或碳化钨坩埚作为隔离坩埚,阻止碳杂质进入到纯化氮化铝粉末的金属坩埚内。
但是,经过调研发现,采用方法一和方法三,在提纯氮化铝粉末过程中,在反复高温、升降温的工艺条件下,金属材质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设备变硬变脆,极易出现裂纹或缺损,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而且,频繁更换过程中,一方面影响试验稳定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氮化铝粉末纯化的成本。
采用方法二,在提纯氮化铝粉末时,由于装有原料的金属坩埚处在石墨坩埚内部,容易引入C杂质,且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氮化铝粉末在金属坩埚中自然堆积,装料质量严重受限,导致纯化效率偏低。
此外,氮化铝粉末纯化除杂过程中,与装置内部结构设计、粉末受热均匀性、填料状态等密切相关,上述三种方法均缺乏对装置内部结构设计、粉末受热均匀性、填料状态等的探索及研究。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提纯氮化铝粉末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方法及装置,其可实现氮化铝粉末纯化过程中的高效除杂、提高有效产出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方法,采用氮化铝粉末提纯装置实现,所述氮化铝粉末提纯装置包括石墨坩埚,所述石墨坩埚中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中装入一个硬毡坩埚,每个所述硬毡坩埚内装入一个金属坩埚;
所述采用PVT法提纯氮化铝粉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中科潞安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075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