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797218.9 | 申请日: | 2022-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10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 发明(设计)人: | 新田贵志;早川大贵;山口智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43/1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的同时,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移动。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车身底盘(2),车身底盘(2)具有向下方呈凹状凹陷的轮胎收纳部(15)。车身底盘(2)具有前方延伸壁(19)和鼓起部(10c)。前方延伸壁(19)从轮胎收纳部(15)的前侧的立起壁(18)的上端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鼓起部(10c)从前方延伸壁(19)的前部向上方立起,且大体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前方延伸壁(19),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加强筋条,该加强筋条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前端部延伸到鼓起部(10c)的下端附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身底盘的后部设置有轮胎收纳部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后部结构,已知有在车身底盘的后部设置有轮胎收纳部的结构。轮胎收纳部通过在车身底盘的后部向下方呈凹状凹陷而形成,在其内部收纳备用轮胎。关于这种车身后部结构,担心其在被从车辆后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轮胎收纳部内的备用轮胎向前方移动而与乘员室侧的构件干涉。
作为其对策,研究出如下车身后部结构:在轮胎收纳部内的前部安装分体的撑臂,使备用轮胎的前部与趋向前方侧而向上方倾斜的撑臂的倾斜面对置(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06-213252号公报)。
该车身后部结构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备用轮胎的前部被撑臂的倾斜面引导而向上方侧立起,由此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蓄电池的设置部方向)移动。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中,为了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移动,而在轮胎收纳部的前部安装有分体的撑臂。因此,车辆后部的零件个数增加,这容易成为车辆重量的增加、制造成本的升高的原因。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能够在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的同时,在来自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车身底盘,该车身底盘设置有向下方呈凹状凹陷的轮胎收纳部,所述车身底盘具有:前方延伸壁,其从所述轮胎收纳部的前侧的立起壁的上端部向车身前方侧延伸;以及鼓起部,其从所述前方延伸壁的前部向上方立起,且大体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在所述前方延伸壁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加强筋条,该加强筋条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加强筋条的前端部延伸到所述鼓起部的下端附近。
通过上述的构成,在从车辆后方输出了冲击载荷时,前方延伸壁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变形由多个加强筋条抑制。在从车身后方侧向前方延伸壁的后部输入了过大的载荷的情况下,前方延伸壁以鼓起部的下端为变形起点而后部侧向上方抬起。因此,在从车辆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收容于轮胎收纳部的备用轮胎以过大的力抵接于轮胎收纳部的前侧的立起壁(前方延伸壁的后端部)后,前方延伸壁的后部向上方抬起,备用轮胎的前部追随前方延伸壁的后部的抬起而向上方跃起。其结果是,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移动。
也可以是,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所述加强筋条与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所述加强筋条相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较长。
在该情况下,在从车辆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备用轮胎的前端部以过大的力抵接于前方延伸壁的后部后,备用轮胎的前端部(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前部)追随长度较长的加强筋条的立起行为而以大的行程向上方跃起。因此,在采用了本构成的情况下,能够效率良好地抑制备用轮胎向乘员室方向的移动。
也可以是,最靠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所述加强筋条配置于比所述轮胎收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多个加强筋条配置于轮胎收纳部内的备用轮胎所配置的区域的前方。因此,在从车辆后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利用加强筋条来可靠地抵挡向前方移动的备用轮胎的载荷,并且能够经由加强筋条将前方延伸壁的后部效率良好地向上方抬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972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