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61799.0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9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孙庚;类延宝;朱大林;夏红霞;陈珂;唐运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20 | 分类号: | A01G24/20;A01G24/22;A01G24/10;A01G24/30;A01G24/35;A01G22/30;C08B15/02 |
代理公司: | 绵阳远卓弘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71 | 代理人: | 张忠庆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裸露 苔藓 粘合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40~70份生物炭,15~32份改性纳米纤维素,30~60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16~45份凹凸棒土,5~15份珍珠岩,0.08~0.12份生长素,0.18~2份纳米TiO2粉末,20~38份海泡石粉,0.5~3份微生物菌剂,1~6份绿藻和18~20份聚丙烯酰胺。本发明通过在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中加入改性纳米纤维素,在实现苔藓片在裸露岩面稳定粘附的基础上,提高了粘合剂的结构强度,使粘合剂能够在表面凹凸不平、曲率大波折的裸露岩面粘合苔藓片,同时粘合剂有一定的保水释水、缓释营养及激素的作用,对苔藓片的野外岩面定植有一定帮助,促进了裸露岩面的苔藓定植与覆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苔藓粘合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粘合剂。
背景技术
由于人为或自然环境,在城市边缘的一些地区存在大量的岩石裸露区域,这些裸露的岩石不仅影响城市形象,给人观感极不美观,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更有甚者造成地质灾害。为了解决这些岩石裸露区域的问题,常规想到了在岩床上培植绿色植物进行绿化,但是这些区域水分营养物质匮乏,并且也缺少供绿色植物生长的适宜土壤,因而一般的绿色植物是无法在这些地区生长的。苔藓是一种无根植物,与普通的有根植物相比,苔藓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低,不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壤,只需要附着基质和适宜营养物质即可正常进行生长繁殖,并且苔藓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可以适应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貌环境,地球上从北极圈到南极大陆,从火山口到海边滩涂都能找到苔藓的踪迹。由于苔藓具有的这些优点,因而就成为岩石裸露区域绿化的最佳选择。
但是大量岩石裸露的地区,由于缺少水分和营养物质,直接培育苔藓费时费力,只能将生长完好的苔藓移栽到岩石表面,这就需要合适的粘合剂将苔藓固定在岩石表面。目前水族造景和施工中,会用到速干胶、白乳胶等作为粘合剂粘合固定一些需要粘合的物件,但是这种无机或有机胶水会产生刺激性气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在岩石表面移栽苔藓时不对环境造成影响,需要一种新的优质粘合剂,并且这种粘合剂要具有稳定的粘附能力,优异的力学性能,能够实现对苔藓的良好粘合固定效果。中国发明授权公告号为CN111908836B的“一种苔藓专用粘合剂”,通过使用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胶原蛋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硬脂酸份、碳酸锆铵、三聚氰胺、尿素、凹凸棒土、改性海泡石粉,其制备得到的苔藓专用粘合剂提高了对苔藓的粘合能力和透气性,并且还兼有为苔藓提供营养和保水的作用;但是该方案制备得到的粘合剂虽然具有一定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但要在表面裸露且岩石面曲率大、弯折点多、凹凸坑多、含水量匮乏的岩面粘合苔藓片,粘合剂的力学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亟需对粘合剂的结构配方作出改进,以使粘合剂满足在裸露岩面粘合苔藓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
40~70份生物炭,15~32份改性纳米纤维素,30~60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16~45份凹凸棒土,5~15份珍珠岩,0.08~0.12份生长素,0.18~2份纳米TiO2粉末,20~38份海泡石粉,0.5~3份微生物菌剂,1~6份绿藻和18~20份聚丙烯酰胺。
优选的是,其中,裸露岩面苔藓片粘结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生物炭,具体方法包括:将棉杆、麦秆或芦苇杆粉碎为颗粒物,投入浓度为1~2mol/L的氯化锌溶液中,氯化锌溶液使用体积能完全浸没颗粒物,在室温下浸泡12~36h;取出颗粒物烘干,投入至反应釜中,进行真空热解,真空度为80~120Pa,升温速率为5~25℃/min,真空热解的最终温度为550~700℃;热解后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生物炭;
用生物炭负载微生物菌剂、绿藻和纳米TiO2粉末,得到糊状生物炭基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617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