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61799.0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9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孙庚;类延宝;朱大林;夏红霞;陈珂;唐运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20 | 分类号: | A01G24/20;A01G24/22;A01G24/10;A01G24/30;A01G24/35;A01G22/30;C08B15/02 |
代理公司: | 绵阳远卓弘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71 | 代理人: | 张忠庆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裸露 苔藓 粘合剂 | ||
1.一种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
40~70份生物炭,15~32份改性纳米纤维素,30~60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16~45份凹凸棒土,5~15份珍珠岩,0.08~0.12份生长素, 0.18~2份纳米TiO2粉末,20~38份海泡石粉,0.5~3份微生物菌剂,1~6份绿藻和18~20份聚丙烯酰胺;
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生物炭,具体方法包括:将棉杆、麦秆或芦苇杆粉碎为颗粒物,投入浓度为1~2mol/L的氯化锌溶液中,氯化锌溶液使用体积能完全浸没颗粒物,在室温下浸泡12~36h;取出颗粒物烘干,投入至反应釜中,进行真空热解,真空度为80~120Pa,升温速率为5~25℃/min,真空热解的最终温度为550~700℃;热解后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到生物炭;
用生物炭负载微生物菌剂、绿藻和纳米TiO2粉末,得到糊状生物炭基质;
步骤二、将凹凸棒土、珍珠岩和海泡石粉混合均匀,投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球磨介质为氧化锆球,球磨时间为40~50min,收集球磨后的物料得到混合粉末;
步骤三、将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和糊状生物碳基质加入去离子水中,去离子水与糊状生物炭基质的重量比为1~1.7∶1,以1500~2500r/min的转速搅拌20~55min,随后依次投入改性纳米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以1500~2500r/min的转速继续搅拌30~40min;最后加入混合粉末,以1500~2500r/min的转速继续搅拌20~40min,蒸发浓缩冷却至室温后喷洒生长素,得到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生物炭负载微生物菌剂、绿藻和TiO2粉末的方法包括:将TiO2粉末投入至去离子水中,TiO2粉末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2:1,超声分散得到TiO2分散浆液,超声频率为30~64kHZ,将绿藻放入TiO2分散浆液中,磁力搅拌5~15min,得到混合浆液,固液分离得到糊状的负载绿藻和TiO2的生物炭;向糊状的负载绿藻和TiO2的生物炭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加热至35~40℃,以60~120r/min的转速搅拌10~20min,得到糊状生物炭基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将针叶木浆在去离子水中浸泡4~8h,按重量份加入2~8份的生石灰,搅拌均匀后,使用磨浆机进行磨浆,得到打浆度为65°SR~80°SR的浆液;
步骤S12、向步骤S11得到的浆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5~23%的双氧水,双氧水体积为针叶木浆初始量的33%,然后再加入2 ,2 ,6 ,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自由基,其中每1g浆液中2 ,2 ,6 ,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自由基的用量为0.08~0.1g;搅拌进行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时间为2~3h,倒入乙醇终止氧化反应,得到悬浮浆液;
步骤S13、将步骤S12制得的悬浮浆液倒入高压反应釜中进行高压处理,高压处理压强为48~60MPa,处理时间为5~8min,固液分离,对固体进行干燥,得到改性纳米纤维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菌液、地衣芽孢杆菌发酵菌液、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菌液或哈茨木霉菌发酵菌液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素中包括浓度为100mg/L的赤霉素、浓度为25~50mg/L的萘乙酸以及浓度为5~50mg/L的二氯苯氧乙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露岩面苔藓片粘合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再分散性乳胶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氯乙烯-月桂酸乙烯酯三元共聚物、醋酸乙烯酯-乙烯-叔碳酸乙烯酯共聚物或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叔碳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6179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