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渣浴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0136.0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61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谢明辉;朱建伟;张立国;李金莲;王亮;任伟;李仲;韩子文;刘宝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15/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佟宁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还原 处理 钢铁厂 含锌 粉尘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渣浴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含锌粉尘、含SiO2物质、粘结剂均匀混合制成含锌团块;2)在转炉出渣时,将含锌团块通过入料溜槽同高温熔渣共混方式一起倒入渣罐中,利用高温熔渣热量,使含锌团块在渣浴环境下实现快速熔融还原反应,团块中的锌快速还原挥发,由除尘设备收集获得富锌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不投建新工艺装备的条件下大量处理钢铁企业含锌粉尘,收得富锌灰,降低了钢铁生产系统中锌的循环富集,并充分利用了熔融钢渣高温热量,实现粉尘中的铁和熔渣中部分铁的回收,同时能够起到转炉钢渣改质的效果,提高钢渣稳定性提高其综合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渣浴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针对工业粉尘排放的管控日趋严格,尤其重点涉及的钢铁企业压力加大,各道工序除尘设施不断增加升级,集尘的数量也持续增加。通常钢铁企业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几大工序产生的粉尘约占到总钢产量的10%左右,这些粉尘往往含有大量铁和碳而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传统方式一般将其作为配料返回烧结,实现企业内部回收,但部分粉尘含有较高的锌等有害元素,直接回配将使锌不断在生产系统中循环富集,尤其导致高炉锌负荷超标,对高炉稳定顺行和安全长寿造成较大危害影响,因此必须避免这部分含锌粉尘直接回配,而另一方面由于含锌粉尘质量波动较大,通常也不受炼锌企业青睐,因此如何有效处置含锌粉尘一直是业界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已存在一些工业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常规选矿技术、湿法技术、火法技术(主要有回转窑、转底炉、竖炉和小高炉等)。总体而言,选矿法一般作为湿法或火法工艺的预处理工艺;湿法工艺相对能耗小、设备投资少,但工艺步骤繁琐,而且普遍存在设备腐蚀严重、浸渣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并且湿法工艺更适用于高锌含量的粉尘处理;火法工艺是钢铁企业更熟悉的处理方法,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加还原剂使粉尘中的锌还原挥发再富集回收,典型代表是回转窑、转底炉、竖炉和小高炉几种技术,上述工艺具备成功运行的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回转窑易结圈、作业率低,转底炉换热器易堵塞、生产率低等等,而且普遍都需要高昂的投资、以及很大的占地,工艺流程也比较复杂。
另一方面,转炉钢渣作为炼钢废渣一般为钢产量的10~15%,研究和实践应用表明,与高炉渣相比,转炉渣中含有的RO相、尖晶石相、各种含铁的化合物、橄榄石相、金属铁属于耐磨相,增加了钢渣的加工成本,并且钢渣的碱度较高,尤其渣中游离氧化钙和氧化镁较多,加上钢渣中间的胶凝物质的晶粒致密,反应活性低,反应时间长,影响了转炉渣制品的稳定性,是影响钢渣综合利用的关键因素。目前普遍采用的热泼、热闷、滚筒、风淬等预处理手段,往往也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如何从转炉渣中有效回收金属铁料,有效利用其高温显热,以及提高剩余尾渣的稳定性使其满足各类建材材料的安定性要求等,仍是目前钢渣综合利用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渣浴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方法,能够大量利用钢铁企业自身固废资源,实现低成本和简便有效的含锌粉尘处理,同时实现钢渣中金属铁的回收及钢渣性能改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渣浴还原处理钢铁厂含锌粉尘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锌粉尘、含SiO2物质、粘结剂均匀混合制成含锌团块;配料组成中含锌粉尘干基质量百分比为20~60wt%,含SiO2物质干基质量百分比为35~75wt%,粘结剂干基质量百分比为2~10wt%;通过合理搭配使团块中SiO2、Al2O3、CaO、MgO四种氧化物的干基成分质量百分比满足:([SiO2]+[Al2O3])/([CaO]+[MgO])=5~40和[SiO2]/[CaO]=5.5~50,CaO、MgO主要来自含锌粉尘,粘结剂和含SiO2物质中也有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01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镭射膜无缝压模设备及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膝盖受损上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