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击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693276.7 | 申请日: | 2022-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2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 发明(设计)人: | 黎鹏;谌发坤;许伟;罗擎柱;刘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F15B15/20;F15B15/22;F15B1/027;F15B13/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冲击弹射类试验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冲击系统。包括弹射单元和液压阻尼器,弹射单元包括弹射气缸、储气罐和送气件,送气件与储气罐连通;弹射气缸内设有弹射腔和进气腔,弹射腔内滑动配合有活塞,活塞将弹射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进气腔内滑动设有开启阀芯,开启阀芯连接有推动件;第一腔室内设有推杆;液压阻尼器位于第一腔室内,液压阻尼器包括液压油缸、活塞杆、阻尼部件和蓄能器,液压油缸内设有内腔;蓄能器内设有蓄能腔,阻尼部件的两端分别与蓄能腔和内腔连通,蓄能腔内储存有缓冲气体。本发明中的冲击系统在增大冲击能量的同时,通过新的液压阻尼器对弹射气缸的活塞进行缓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弹射类试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冲击系统。
背景技术
在进行冲击类、弹射类试验时需要通过弹射装置将物体推出,而压缩空气是常用的提供弹射动力的动力源,使用时将空气压缩机等送气设备与弹射气缸连接,通过送气设备带动弹射气缸的活塞滑动,从而带动活塞杆伸出,将弹射气缸的活塞杆作为推杆将物体弹射出。但是当送气设备等设备单位时间内为弹射气缸提供的压缩空气有限,故弹射气缸活塞的冲击能量有限,活塞杆伸出的速度有限,难以满足要求较大弹射速度的情况。
后出现了一种设置储气罐的弹射装置,储气罐同时与弹射气缸以及送气设备连通,且储气罐与弹射气缸之间设置阀门,在试验前,先通过送气设备向储气罐内输送压缩空气,使储气罐中的压强增大;试验时,打开阀门,储气罐中的压缩空气快速进入弹射气缸内,使弹射气缸的活塞杆快速向外滑出。上述弹射装置虽然能够提供更大的弹射速度,但是因为需要向储气罐内通入较多压缩空气,储气罐中的压强较大,阀门在压强的作用下容易损坏。
其次,因为弹射气缸的活塞在滑动时速度较快,所以还需要在弹射气缸内设置阻尼器对活塞进行缓冲,目前常用的液压阻尼器通常包括弹簧、液压缸筒、盖板和活塞杆,其中液压阻尼器的活塞杆与液压缸筒滑动密封,盖板固定在活塞杆位于液压缸筒外的一端,弹簧两端分别与盖板与液压缸筒相抵;而阻尼缸筒还与外界的油箱或者另外用于储存液压油的腔体连通,以油箱为例,阻尼缸筒与油箱之间连通有提升阀和节流阀组成的阻尼部件。在工作时,弹射气缸的活塞按压在盖板上,并推动盖板滑动,使液压阻尼器的活塞杆向液压缸筒内滑动,增大液压缸筒中的压强,使液压缸筒中的液压油吸收冲击能量后经过阻尼部件流至油箱中储存,实现对弹射气缸的活塞的缓冲。
但是液压油缸中的液压油的最大缓冲能量较小,能够吸收的冲击载荷优先,最大能达到的缓冲速度通常为8m/s,在进一步增大弹射气缸活塞的冲击能量时,上述液压阻尼器难以达到更大冲击能量要求的最大缓冲能量和最大缓冲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冲击系统,在增大冲击能量的同时,通过新的液压阻尼器对弹射气缸的活塞进行缓冲。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击系统,包括弹射单元和液压阻尼器,弹射单元包括弹射气缸、储气罐和送气件,送气件与储气罐连通;弹射气缸内设有弹射腔和进气腔,弹射腔内滑动配合有活塞,活塞将弹射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弹射气缸的内壁设有将进气腔与第二腔室连通的连通口;进气腔与储气罐连通,进气腔内滑动设有开启阀芯,开启阀芯正对连通口并用于封闭连通口,开启阀芯连接有用于推动开启阀芯滑动的推动件;
第一腔室内设有推杆,推杆一端与活塞固定、另一端贯穿弹射气缸的侧壁并延伸至弹射气缸的外侧,推杆与弹射气缸侧壁滑动密封;
液压阻尼器位于第一腔室内,液压阻尼器包括液压油缸、活塞杆、阻尼部件和蓄能器,液压油缸安装在第一腔室的内壁上,液压油缸内设有内腔,活塞杆一端位于内腔内并与液压油缸滑动密封、另一端朝向活塞;蓄能器内设有蓄能腔,阻尼部件位于蓄能器与内腔之间,且阻尼部件的两端分别与蓄能腔和内腔连通,蓄能腔内储存有缓冲气体。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32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