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61502.3 | 申请日: | 202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51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569;G01N33/543;G01N33/52;G06Q50/22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周海斌 |
地址: | 215434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一次性 检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一次性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经接插式的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壳体和光谱感应芯片,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唯一标识码;所述壳体内设有测试条或测试舱,所述测试条或测试舱具有加样区,所述壳体设有与加样区对应的加样孔;所述光谱感应芯片具有感光接受单元;所述感光接受单元朝向壳体内,用以接收壳体内光线;所述壳体内设有激发光源,所述激发光源的受控端与光谱感应芯片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的数据输出端经连接线缆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所述光谱感应芯片、激发光源的供电来源为智能移动终端;
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具有:
身份认证模块,用以对使用者身份进行实名认证、或者对当前使用者进行身份识别;
检测装置控制模块,用以确认检测装置是否与智能移动终端连接、或者识别并记录光谱感应芯片的唯一标识码、或者向光谱感应芯片下达开始自检或检测的指令;
检测数据处理模块,用以接收光谱感应芯片发来的检测数据、或者根据检测数据判断检测装置自检是否正常、或者将检测数据处理为检测结果数据;
数据绑定模块,用以将检测结果数据、唯一标识码、当前使用者身份信息进行绑定并生成上传数据;
数据上传模块,用以将上传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位于壳体顶部;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壳体顶部;所述壳体内设有遮光构件,用以切断干扰光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采用单波长LED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测试条位于壳体下部;所述测试条为荧光免疫层析测试条,所述测试条具有检测区和控制区,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分别含有抗体或抗原;所述检测区、控制区在反应后于激发光源照射下分别发出荧光,所述荧光均处于感光接受单元的识别与检测光谱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激发光源包括检测区激发光源、控制区激发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位于测试条的检测区和控制区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上部的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上遮挡件;所述第一上遮挡件位于检测区激发光源和感光接受单元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检测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控制区的光线;所述第二上遮挡件位于感光接受单元和控制区激发光源之间,且用以遮挡由控制区激发光源直射向测试条检测区的光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检测区包括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所述控制区包括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所述第一检测区、第二检测区、第一控制区、第二控制区按层析流动方向顺序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感光接受单元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所述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二检测区和第一控制区之间,所述第一感光区位于第一上遮挡件和第二感光区之间,所述第二感光区位于第一感光区和第二上遮挡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一次性检测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遮光构件包括分别设于壳体中部且位于感光接受单元下方的第三中遮挡件和第四中遮挡件;所述第三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检测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检测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所述第四中遮挡件用以遮挡由第一控制区发射向第二感光区的荧光光线、以及遮挡由第二控制区发射向第一感光区的荧光光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6150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