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钠盐高值转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32359.5 | 申请日: | 202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5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洋;范兵强;张贺东;申长帅;郑诗礼;刘银领;陈沛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镜澄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7/12 | 分类号: | C01D7/12;C01C1/244;C01D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赵颖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钠盐 转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钠盐高值转化的方法,包括:(1)将混合钠盐与第二母液相混合,经钠一次溶解得到脱氯固体和钠一次溶解液;(2)混合碳酸氢铵固体或混合气和钠一次溶解液,经第一复分解反应得到第一碳酸氢钠和第一母液;(3)将第一母液冷却结晶得到氯化铵和冷却母液;(4)混合脱铵固体、脱氯固体和冷却母液,经钠二次溶解得到铵钠复合盐和钠二次溶解液;(5)混合碳酸氢铵固体或混合气和钠二次溶解液,经第二复分解反应得到第二碳酸氢钠和第二母液;(6)混合蒸发母液和铵钠复合盐,经硫酸铵富集得到富硫酸铵溶液和脱铵固体;(7)将富硫酸铵溶液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铵和蒸发母液。所述方法将混合钠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且无三废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废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工业废盐高值转化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混合钠盐高值转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废盐主要产生于化工行业的高盐废水处理过程,比如农药、医药、精细化工、印染、煤化工和湿法冶金等行业。我国每年大约产生2000万吨工业废盐,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和氯化钠,另外还含有钾、镁、钙、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物。目前国内工业废盐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高温氧化和盐洗等方法,由于处理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均未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工业分盐技术逐渐成熟,可将废盐中硫酸钠和氯化钠分离出来,但是硫酸钠和氯化钠的附加值低,价格便宜,很难被市场消化。
CN102320625A公开了一种含硫酸钠的氯化钠溶液的处理方法,首先将含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的溶液通过纳滤膜浓缩提浓,然后向浓盐溶液中加入软水,用纳滤膜进行恒溶脱盐,得到的浓液直接排放,淡液去化盐。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将硫酸钠和氯化钠完全分离,且一部分高浓度硫酸钠溶液被排放,造成资源浪费。
CN111634925A公开了一种含有机物氯化钠、硫酸钠混盐碳化后分离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将混盐配制成溶液,在-3~-5℃下冷冻结晶析出硫酸钠晶体,然后对硫酸钠晶体进行水洗提纯,得到硫酸钠产品;接着将冷冻液在高温下蒸发浓缩至原体积1/4时,降温结晶析出氯化钠晶体,经洗涤后得到氯化钠产品。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混盐中分离出硫酸钠和氯化钠,但是这两种产品价格低,且不易销售,未能实现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的高值化利用。
CN102153113A公开了芒硝型卤水联产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芒硝型卤水通过氨化和碳化制备碳酸氢钠和重碱母液,碳酸氢钠经高温煅烧后得到碳酸钠,重碱母液高温脱氨后得到脱氨母液,脱氨母液经过钠滤膜分离后脱硝渗出清液和富硝浓缩液,富硝浓缩液经高温蒸发后得到硫酸钠,脱硝渗出清液和循环制铵母液通过高温蒸发得到氯化钠和制盐母液,制铵母液经低温蒸发得到氯化铵和制铵母液。这种方法将一部分钠转化为碳酸钠,一部分氯转化为氯化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化,但是并不彻底,仍有硫酸钠和氯化钠产品产生,且钠滤膜成本高,蒸发浓缩步骤繁琐,也极大地提升了运行成本。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技术人员在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的分离技术上投入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研究混合钠盐的高值转化技术。如何将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且无三废产生,成为了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钠盐转化的方法,尤其提供一种混合钠盐高值转化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将硫酸钠和氯化钠混盐转化为碳酸钠、硫酸铵和氯化铵产品,实现了混合钠盐的高值转化,同时兼顾简约性和经济性,且无三废产生。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钠盐高值转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混合钠盐与第二母液相混合,进行钠一次溶解,固液分离后得到脱氯固体和钠一次溶解液;
(2)混合碳酸氢铵固体或氨气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和步骤(1)所得钠一次溶解液,在20-50℃下进行第一复分解反应,固液分离后得到第一碳酸氢钠和第一母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镜澄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镜澄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23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