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对称式排气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31299.5 | 申请日: | 202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1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韩令海;李春雨;宋敏;王占峰;马赫阳;张宇璠;唐泽瑀;李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2B37/18;F02D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60 | 代理人: | 田昱川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排气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式排气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第一排气管道包括第一主管道及与其连通的第一排气歧管及对应的第一排气门;每个第二排气管道包括第二主管道与其连通的第二排气歧管及对应的第二排气门;第二排气管道还包括与第二主管道并排的分支管道;第二主管道连接有涡轮;分支管道上设置有废弃旁通阀;还包括凸轮控制系统,凸轮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每个第一排气门及每个第二排气门控制排入到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中的气体。通过采用设置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且第二排气管道设置涡轮以及分支管道,并通过凸轮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排气门和第二排气门的打开和关闭,从而改善了排放和经济性能。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对称式排气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排气系统将缸内的废气通过排气歧管,经过增压器驱动涡轮做功,然后排出。由于受制于涡轮增压器的耐温,废气进入到涡轮前的温度需要控制在一定温度以下。在大负荷工况,需要加浓混合气,使涡轮前温度降低,这会导致经济性降低,排放效果恶化。
如现有的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及发动机将缸体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缸体的排气端连通有第一排气管,另一组缸体的排气端连通有第二排气管,第一排气管的下游连通有第一涡轮增压器,第二排气管的下游连通有第二涡轮增压器,所第一排气管与所述第二排气管间可通断地相连接。使发动机排气系统的高速和低速工况下工作性能均较好。但是上述方案虽然通过将排气歧管分为两排,驱动两个涡轮增压器,保证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低速工况性能,但不能改善排放和经济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一种非对称式排气系统及控制方法,改善排放和经济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对称式排气系统,该非对称式排气系统包括: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其中,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包括第一主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管道连通的多个并联的第一排气歧管,每个第一排气歧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气门;每个第二排气管道包括第二主管道以及与所述第二主管道连通的多个并联的第二排气歧管,每个第二排气歧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气门;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主管道并排的分支管道;其中,所述第二主管道连接有涡轮;所述分支管道上设置有废弃旁通阀;还包括凸轮控制系统,所述凸轮控制系统用于通过每个第一排气门及每个第二排气门控制排入到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中的气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设置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二排气管道,且第二排气管道设置涡轮以及分支管道,并通过凸轮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排气门和第二排气门的打开和关闭,从而改善了排放和经济性能。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环境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环境压力;
信号处理器,用于在所述环境压力传感器检测的车辆的环境压力小于设定压力时,控制每个第二排气门打开,第一排气门关闭。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所述信号处理器还用于控制废气旁通阀部分打开。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还包括:
环境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的环境温度;
所述信号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辆的环境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每个第一排气门和每个第二排气门打开。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信号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辆的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每个第二排气门打开,关闭每个第一排气门。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信号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的车辆的环境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每个第一排气门和每个第二排气门打开,且每个第一排气门的打开时间晚于每个第二排气门的打开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12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